发改委调查三七价格不合理上扬

时间:2010年6月17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推荐:

三七价格的暴涨行情惊动了国家发改委。近日发改委已派专人入滇、粤等地调查三七价格不合理上扬一事。广东、云南等省物价局已经约请三七的主要经销商和生产企业进行了谈话,提出告诫。

广告
   X   

  三七价格的暴涨行情惊动了国家发改委。近日发改委已派专人入滇、粤等地调查三七价格不合理上扬一事。广东、云南等省物价局已经约请三七的主要经销商和生产企业进行了谈话,提出告诫。

  6月2日,在昆明菊花园药材市场,三七的批发价已从去年同期的50元/公斤涨到现在的350元/公斤。4月份价格最高的时候,120头的三七甚至要600元/公斤。随着发改委调查的进行,三七的市场价格出现回落。

  市场哄抬政府打压

  云南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博士昨天对南都记者说,干旱并不是主要原因,涨价的原因在于“供不应求”。日前有媒体引用了业内人士的话说,三七事件造成了国内1300家药剂企业大部分处于停产的边缘。崔博士认为:“三七事件可能造成行业洗牌,价格波动和成本的高攀,可能会让一批企业停产或关闭。这是三七涨价后好的方面的影响。”

  据了解,三七每年市场需求约为7000吨,2009年文山三七产量存在2000吨的缺口。崔博士对南都说,“上年同期三七的价格较低,后又经过霜冻,今年三七产量不高。此番旱灾一来,三七等中草药可能会绝收的信息一出,市场恐慌度随之形成,大量买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自然上涨。”而关于此前大药企囤货推高三七价格,崔秀明博士并不否认这样企业的存在,“但不是很多。”

  据媒体报道称,2009年康美药业(14.59,0.10,0.69%)共投入了2到3个亿资金用于大量收购三七。康美至少共囤了3000吨的货,进货时市价很低,最低只有20-30元/公斤,即便是最后,价格也不到100元/公斤。

  三七暴涨使得三七进入发改委监控价格的黑名单。目前,市场上三七的价格已出现了回落。崔博士告诉南都,“现在文山三七的批发价已降到350元/公斤左右,已接近种植成本。”

  崔秀明表示,“现在种植三七的种植成本在每亩三万块,每公斤平均到了300多元。因此,已不能与去年同期的价格相比较,现在这样的价格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

  价格之后的行业洗牌

  崔秀明表示:“90%的经销商因为此次价格下降造成损失,如果还继续打压的话,经销商损失将更惨重,而农民的种植兴趣也会随之下降——那下一季的三七产量会比今年更少,价格也还会上升。”

  业界人士认为也许是药材行业得到规范发展的一次机会,是药材行业的进一步洗牌。从农户到经销商再到药企,经历了这次价格潮后,会重新寻求一个合理的价格定位以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作为代表大量“七农”利益的合作社的社长高伟信显然站在产业链原材料一头,他曾向媒体表示,“市场价格必须保证农户和药企都有钱赚。”

  崔秀明认为,在文山县,三七买主多以大型药企为主,如白云山(14.05,-0.33,-2.29%)和黄、天士力(33.52,0.01,0.03%)。不过这次的三七涨跌现象也将会进一步加速不具资格的小药厂关停并转的过程,资源会进一步集中,是制药业的进一步洗牌。三七价格此时回落,对囤货尚未出手的经销商和药企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这是一把双刃剑,”崔说,“离谱的高额利润对产业链的任何一段都是不好的。”

  据了解,三七作为心血管等病的入药成分,是老年人药品的必用药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使消费者无法承受。而崔秀明在三七价格回落之时也有些担心,他表示,制药业的各方利益都应该要考虑到,如果打压过头,日益升高的成本无法支撑农户的种植收益的话,三七的产量会继续下降,明年三七等中草药的价格还会上升,这对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业内人士分析,三七收割季节来临,但是按照种植周期,以及种植成本高、价格回落的消极作用,文山明年是否为市场供给更充足的三七,是个未知数。“国家意志是平抑价格,然而药农却不这样想。”

  原料之后,药价如何?

  据了解,大经销商的逐利行为对行业的“破坏”,逐渐受到指责,而国家发改委的举动,则强调了这种指责。

  据了解,2009年康美药业投入大额资金参与经营文山三七,使三七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文山三七农业合作社去年年底的一份内部材料中也写道:“由于引进广东省的上市公司康美集团联合销售文山三七,文山三七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据媒体报道,2009年康美药业至少共囤了3000吨的货。仅康美一家药企即掌握了半数的三七资源,并掌握了三七二级市场的定价权。在2009年年报中,康美药业也披露,受益于药材价格的上涨,其药材贸易业务收入大增60%,达8.3亿元。

  有评论认为,三七价格的跌宕,最终将落实到药品的价格走向上。

  据了解,云南白药的白药系列和宫血宁胶囊、广州药业的王老吉和华佗再造丸、中恒集团的血栓通粉针、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白云山的复方丹参片、金陵药业的脉络宁、中新药业的速效救心丸、三九医药的正天丸、美罗药业的伤科接骨片、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和六味地黄丸、江中药业的健胃消食片、众生药业的复方血栓通胶囊、康缘药业的热毒宁和散结镇痛胶囊、片仔癀系列等,成本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

  据了解,目前中药上市公司产品,毛利率大多在60%-80%之间。未来三七,是否会吃掉其中的毛利?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