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ime Editing的基因修复策略为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提供治疗新希望

时间:2025年11月2日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由COL17A1基因突变引起的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EB),开发了基于Prime Editing(PE)的基因修复策略。研究人员通过PE mRNA处理原代JEB角质形成细胞,实现了高达60%的COL17A1编辑效率,成功恢复了全长型XVII型胶原蛋白(C17)的表达。CAST-Seq分析证实该策略具有高度安全性,异种移植实验显示校正细胞在表皮基底层具有显著选择性优势。该研究为遗传性皮肤病的精准基因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广告
   X   

在遗传性皮肤病的治疗领域,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 JEB)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这种由COL17A1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疾病,使得患者皮肤变得异常脆弱,轻微摩擦就会导致水疱和糜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传统治疗仅能缓解症状。面对这一挑战,基因治疗技术为JEB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日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上的研究,首次将Prime Editing(PE)技术应用于JEB的基因治疗。这项由Markus Hierl等人开展的工作,针对COL17A1基因致病性变异开发了精准的修复策略。COL17A1编码的XVII型胶原蛋白(Type XVII Collagen, C17)在皮肤老化、再生和表皮干细胞完整性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功能缺失直接导致JEB的发生。
研究人员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使用PE mRNA对原代人JEB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基因编辑;通过CAST-Seq(Circularization for In Vitro Reporting of Cleavage Effects by Sequencing)分析评估基因组安全性;建立异种移植模型评估校正细胞在体内的再生能力。所有实验均使用原代人JEB患者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
研究结果证实了PE技术在JEB基因治疗中的卓越表现。在基因编辑效率方面,经PE mRNA处理的JEB角质形成细胞显示出高达60%的COL17A1编辑效率,成功恢复了全长、正确剪切的C17蛋白表达。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CAST-Seq分析在潜在脱靶位点未检测到非预期的染色体重排,仅观察到极少的靶向异常,证明了该技术的高度特异性。最令人鼓舞的是体内实验数据:在异种移植模型中,尽管初始C17阳性细胞仅占输入群体的55.9%,但6周后COL17A1校正细胞占据了表皮基底层92.2%的面积,显示出显著的生长优势。
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PE技术在遗传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可行性,更揭示了C17恢复所带来的选择性优势。这一现象与C17在锚定半桥粒于基底膜、维持毛囊间表皮干细胞生态位结构完整性中的经典功能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即使部分细胞获得基因校正,也能通过其生长优势实现有效的组织修复。
该研究的突破性在于首次将PE技术成功应用于JEB的治疗研究,为遗传性皮肤病的精准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相比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PE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为COL17A1及其他基因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这些结果,研究人员认为Prime Editing有望成为恢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及其他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功能的高效安全选择。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