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解决肝细胞癌(HCC)瘤内异质性(ITH)导致的治疗失败和疾病复发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团队通过多中心MRI影像组学构建了放射组学ITH(RITH)表型分型系统,结合病理全切片成像(WSI)和转录组/代谢组多组学分析,揭示高RITH肿瘤富含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并激活细胞外基质(ECM)重塑通路,提出ECM-受体互作可作为靶向治疗新靶点,为HCC精准治疗提供无创评估框架。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治疗面临一个关键瓶颈——瘤内异质性(ITH)。这种肿瘤内部癌细胞在遗传和表型上的多样性,如同"变色龙"般导致64%的3-5cm HCC和25-47%的<2cm HCC存在治疗抵抗。传统活检评估ITH存在采样偏差大、创伤风险高且难以全面反映三维空间异质性的局限,而影像学虽能无创捕获整体肿瘤特征,却缺乏解释其生物学基础的系统方法。
为解决这一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联合多家医疗中心,对851例HCC患者开展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分析,创新性构建了放射组学ITH(RITH)表型分类系统。研究通过相似性网络融合(SNF)算法识别出高、中、低三种RITH表型,其中高RITH表型与病理分级、微血管侵犯(MVI)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借助全切片数字病理(WSI)分析,证实影像异质性与肿瘤细胞核形态学异质性(CurvMean/CurvStd等指标)高度一致。
研究团队采用多组学整合策略揭示生物学机制:
关键技术包括:
主要研究结果:
开发非侵入性RITH表型分类
通过多中心MRI影像组学识别三种RITH表型,高RITH表型患者5年总生存率(59.0%)显著低于低RITH表型(73.4%),且独立预后价值在多变量Cox模型中得到验证(HR=1.89)。
病理ITH验证
全切片数字病理分析显示,高RITH肿瘤的细胞核形态异质性指标(CurvMean/IntensityMax等)显著升高,且37.3%为G2/3级低分化,显著高于低RITH组(23.9%)。
多组学揭示ECM重塑机制
转录组发现ECM-受体互作通路(NES=2.42)和PI3K-Akt通路激活;单细胞测序显示CAFs通过TGF-β/PDGF信号轴促进ECM沉积;代谢组揭示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上调。
靶点发现与验证
聚焦ECM-受体互作通路,发现ADAMTS5基因与影像组学特征DifferenceEntropy强相关(R>0.3),ADAMTS5high/HIhigh患者预后最差,提示FAK抑制剂(如Defactinib)的潜在治疗价值。
这项研究构建了首个整合影像-病理-分子多维度证据的HCC ITH评估框架,其创新性体现在:
研究不仅为HCC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其"影像组学-多组学"整合范式可推广至其他实体瘤研究。随着FA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临床试验推进,这种无创分型系统将加速实现"影像引导的精准治疗"。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