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构建箭虫(Chaetognatha)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单细胞图谱,揭示了其独特体型的演化机制。研究人员发现箭虫经历了基因组加速进化(包括基因丢失、染色体融合和特异性基因扩张),并通过新基因和重复基因重塑细胞类型,特别是感觉器官相关细胞。该研究阐明了Gnathifera类群基因组简化后通过基因创新重建复杂体型的过程,为理解动物体型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在动物演化史上,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突然涌现的众多门类各具独特体型,但其基因组基础仍知之甚少。其中,箭虫(Chaetognatha)作为现存最奇特的双侧对称动物之一,其掠食性生活方式、复杂感觉器官(如纤毛感受器和抓握刺)以及稳定的寒武纪化石记录,使其成为研究体型演化的理想模型。然而,由于历史上其分类地位长期争议(曾被归为后口动物或原口动物),加之基因组快速进化特征,箭虫体型起源之谜一直悬而未决。
来自英国皇家学会大学研究联盟(Royal Society University Research Alliance)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整合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单细胞转录组和表观调控分析,系统揭示了箭虫独特体型的基因组基础。研究发现,箭虫在经历Gnathifera支系大规模基因丢失后,通过爆发性基因复制(如Hox基因簇扩展)和新基因创生重建了细胞类型库,特别是感觉器官相关细胞类型(如表达MedPost Hox基因的触觉乳头细胞),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掠食适应性特征。
研究采用多组学技术联用策略:1)基于近交系样本的PacBio长读长和Hi-C测序构建257 Mb染色体水平基因组;2)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解析29,000个细胞的30种细胞类型;3)利用酶促甲基化测序(EM-seq)和ATAC-seq分析表观调控特征;4)结合跨物种比较(SAMap)追溯细胞类型演化历史。
基因组加速进化与染色体重组
研究发现箭虫基因组呈现典型的Gnathifera支系加速进化特征:丢失2,542个祖先基因家族(包括12个着丝粒相关基因如CenH3),同时发生9次染色体融合事件。Hi-C数据揭示其着丝粒被转座子富集区域替代,形成新型局部着丝粒(neocentromere),这与缺乏经典着丝粒蛋白但仍保持染色体稳定性的现象一致(图1c)。比较基因组学显示,尽管箭虫保留了双侧对称动物祖先连锁群(BLGs),但同属Gnathifera的轮虫已完全丢失BLGs,表明该支系染色体演化速率显著加快。
细胞类型创新与基因库重塑
单细胞图谱鉴定出33个细胞簇,包括保守的神经元(表达Elav和Cac1a-2)、肌肉(表达Titin)和生殖细胞(表达Vasa/Ddx),以及箭虫特有的感觉乳头细胞(表达Pxdn-9)和纤毛器官细胞(表达Tbx2)。跨物种比较显示,箭虫38%的细胞类型标记基因为门特异性新基因(如Fmar-5),远高于其他动物门类(通常<5%)。这些新基因主要参与感觉和表皮结构形成,如几丁质合成酶(Chs2-5)在抓握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图2d)。
Hox基因簇的独特扩张
研究首次在染色体尺度解析了箭虫14个Hox基因的排列:包含7个中段Hox(MedN3-4)和5个后段Hox(PostN3-4),以及标志性MedPost基因(Gnathifera共衍征)。单细胞表达谱显示,前段Hox(Hox1/Hox4)广泛表达于神经系统,而MedPost特异表达于外周感觉神经元(图4b),这种表达模式与轮虫截然不同,提示Hox基因功能创新驱动了感觉器官演化。
表观调控工具包简化
甲基化分析发现箭虫异常的表观模式:基因体几乎无甲基化(<1%基因mCG>20%),而转座子(特别是LTR)高度甲基化。这种模式与DNMT3丢失PWWP结构域(负责结合H3K36me3)相关,表明甲基化机制被重编程为转座子抑制工具(图5a)。此外,研究还发现箭虫存在转剪接(trans-splicing)现象,45%基因接受来自rDNA簇的剪接前导序列(SLs1-3),这可能补偿了基因体甲基化缺失导致的转录不稳定。
该研究首次从基因组、细胞和调控层面阐明了箭虫体型的演化路径:在经历Gnathifera支系基因组简化后,通过基因创新(而非保守工具包)重建复杂器官系统。这一"简化-再创新"模式挑战了传统体型演化理论,为理解寒武纪形态创新提供了新范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箭虫与轮虫虽同属Gnathifera,却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基因组策略(局部着丝粒vs.全着丝粒、Hox簇保留vs.分散),暗示微观生态适应可能驱动了基因组架构的多样化。研究揭示的转座子-着丝粒共进化机制和甲基化工具包简化现象,也为真核生物染色体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