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李虎军的博客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9月0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共有145名;中国工程院此前已有163名院士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2009年两院增选院士均不会超过60人,最终当选名单预计年底前公布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李虎军】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09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共有145人入围。
这145人,是从296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
此前的7月8日,中国工程院已经从449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163位院士候选人。
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每次增选院士均不会超过60位。2009年最终当选名单预计在年底前公布。
候选名单解读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者是3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潘建伟是中国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首批上岗者之一。
凭借“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三位科学家中,63岁的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和69岁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远进入了初步候选人名单,60岁的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在有效候选人大名单之中,却未能成为初步候选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被视为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荣誉,近年来经常空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中,最年轻者是40岁的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邓中翰。
与中国科学院相比,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候选人中不少具有官员背景,如中国工程院此次院士增选的第二轮入围者中,包括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等现任或卸任官员。
避免院士称号异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皆由选举产生,为终身荣誉,分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院士本来是一种学术荣誉,是对院士本人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的一种认可。但在中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背景中,院士称号很容易被异化。
例如,一些学者在当选院士以后,俨然成为了“学术权威”,在研究经费申请和分配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有时甚至出现垄断学术资源的情形。
因此,很多大学为了招生宣传的需要,或者在研究经费申请时获得便利,都不惜拿出重金,聘请一些院士到本校兼职,谓之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该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上就指出,近年来,科技界陆续出现一些学风道德问题,院士招收数量众多的研究生和院士异地、多单位兼职等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虽然出现问题的只是个别现象,但已影响到整个院士队伍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中国科学院学部也在2009年院士增选启动时专门发表声明,强调院士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绝不能把院士称号异化为权力、地位、身份和利益的象征,更不能变为院士所在单位或部门用以获得更多部门利益的资源。
增选制度变革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由于院士称号可能给院士个人和所在机构带来种种好处,有的机构甚至利用各种不正常的手段帮助其院士候选人“竞选”院士。
如何保证新选出的院士真正符合院士标准,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摆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面前的难题。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这几年已经在院士增选制度方面采取了诸多变革措施。
例如,在2007年的增选中,中国工程院首次实行“两个三分之二”的选举投票规定,即参加选举投票的院士不少于本学部应投票院士的三分之二,选举方为有效;选举结果获得赞同票达到或超过投票院士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方可当选。
中国科学院也将院士增选终选阶段的规定由“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改为“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
结果,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人数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当年有2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3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均未用满60个名额。相比之下,2005年有51人和50人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先后有1100多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截至2008年12月,健在的院士有692名。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目前院士总数已达714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632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