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09年初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NORDITA研究所参加一个学术活动,有一天在喝咖啡的时候大家聊起推荐信来。来自印度的女物理学家Sandhya Choubey说她刚收到一封推荐信,信中讲了一堆有关申请者的坏话,建议不要接受该人为博士后云云。
2009年初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NORDITA研究所参加一个学术活动,有一天在喝咖啡的时候大家聊起推荐信来。来自印度的女物理学家Sandhya Choubey说她刚收到一封推荐信,信中讲了一堆有关申请者的坏话,建议不要接受该人为博士后云云。同志们听了之后议论纷纷,高见低见都有,主要思想和困惑归纳如下:
1)按照定义(By definition),推荐信应该是以“推荐”为主旨,所以主要应该说好话。说坏话的推荐信还叫推荐信吗?
2)看来那个年轻人没有找对推荐人。这是可能发生的,总会有个别教授看个别学生不顺眼。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本人要判断正确,找合适的人写推荐信,才不会把事情搞砸。
3)平心而论,那个写坏话的教授有点缺德。如果你不喜欢那个学生,不想推荐他,你最好当面告诉他另找别人,这样对学生本人影响不大。可气的是这厮答应了给人家写推荐信,结果却是一封诋毁信,在一般情况下都会搅了人家的申请。
4)当然对这种异常情况,负责评估申请人的专家们也不一定听一面之词,肯定还要看申请人本身是否足够优秀。如果足够优秀,其他推荐信也有中肯的褒奖,那么这个年轻人应该还有机会。就怕申请人不太出众,被这样一封推荐信拉分,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那么,一封推荐信里面应该说多少好话、实话、虚话、坏话呢?
我LRJ认为,尽量不说坏话,起码说百分之五十的好话,剩下的比例一半说实话、一半说虚话。
我这里用“虚话”,避免用“假话”,意思就是写推荐信跟写作文一样, 需要一定程度的夸张。这就和演员上镜要化妆一个道理,为的是给看的人留下个好印象。比如说你“比较”优秀,就可以夸张到“相当”优秀。但如果说你“最”优秀或“极其”优秀,就过火了,不合适了。
另外,推荐信里面一定要有一些实实在在的话,这是取信于人的根本。这些实话包括对申请人长处的详细描述,也包括对她/他的突出缺点的诚实指出。如果看信的对方是你的朋友,你更要实事求是一些,免得欺骗了人家。比如说有的学生性格太内向,推荐人可以委婉地在推荐信中表达出来,提醒对方注意。一般的小缺点就不要提了,因为意义不大。
无论是虚话还是实话,都应该尽量写得有新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因为那些话基本不会起作用。我有一次给我的女学生写推荐信,她要申请博士后。我在描写该生的性情时,说了一句“该同学虽是女生,但在为人处事方面绝不小气”(大意),猜想看信的老师应该立即会有个正面印象。
好话当然要说一箩筐,但是也要言之有物,逻辑性强,令人信服,否则好话就变成了虚话,作用就不大了。
我LRJ在写英文推荐信的时候,会更谨慎一些,尽量不太夸张,尽量注重细节,尽量让看信的人自己顺理成章地得出正面结论和强烈印象。国内的风气比较浮夸,用词太朴素了可能起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在写中文推荐信的时候,我LRJ会适当夸张一点,但也尽量像写博客作文一样,讲求可读性。
此外,重要的推荐信一定不要让申请者看到,保密才能保证信誉。有些时候当老师的不得不写一些凑数的推荐信,一般都是申请者先打个草稿。如果推荐人的文风被申请者模仿了,那会变得很滥。对于一些在国内申请奖学金、评奖之类的推荐,我不怕申请人看了,因为那里面的夸张,傻子都知道怎么回事。
总之,推荐信很重要,有时会决定一个年轻人暂时的命运。如果你愿意帮助一个年轻人,给他/她一个好的推荐;否则,就直接告诉他/她找别人。你在学术界越有名气,越得珍惜推荐的信誉。道理很简单,中国学术界缺乏信誉,中国学者在很多时候也缺乏信誉。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