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细菌助力小麦应对干旱胁迫:禾本科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麦生长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5年3月29日
来源:Journal of Crop Health
编辑推荐:
水资源有限和全球变暖影响加剧,凸显了内生细菌(EB)耐旱特性的重要性。来自未知的研究人员从凡湖盆地干旱环境中的禾本科植物分离 EB,研究其促生特性及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部分菌株可改善植物多项指标,为农业应对干旱提供新思路。
水资源有限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加剧,这使得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EB)因其对干旱胁迫独特的耐受性而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从生长在凡湖盆地干旱或具有挑战性环境中的栽培和野生禾本科植物成员中分离出 EB。研究旨在揭示 EB 的植物生长促进(Plant Growth Promoting,PGP)特性,并确定其在两个不同小麦品种(耐旱的 Tir 和 Bezostaja-1)中促进植物生长、减轻不同干旱程度影响的潜力。在不同时期,研究人员从属于 19 个分类群的 135 株植物中分离出 410 株 EB。体外试验表明,73.1% 的分离菌株能够合成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34.4% 能够固氮,37% 能够合成 1 - 氨基环丙烷 - 1 - 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脱氨酶(ACCd),37.6% 能够溶解磷,93.9% 能够合成铁载体。IAA 合成和磷溶解是最常见的特性,59% 的 EB 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ACCd 合成、磷溶解和固氮这三种特性同时存在的情况最少,仅占 0.49%。尽管根据 EB 特性选择的分离菌株,在干旱胁迫下对 Bezostaja-1 品种早期发育期(Early Development Period,EDP)的胚芽鞘、根和茎长度、发芽率、地上和地下部分重量以及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有不同影响,部分菌株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然而,根据 PGP 试验和 EDP 结果选择的 Pseudomonas asturiensis G58S1、Pantoea agglomerans G129K1-1、Chryseobacterium rhizosphaerae G129S2、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G118K1T和 Stenotrophomonas sp. G109K2-K 等分离菌株,可提高植物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改善膜透性、增强发芽能力、增加 RWC,对干旱有保护作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