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种子接种增强热胁迫下杂交玉米的抗氧化能力、生理特性及产量

时间:2025年4月3日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编辑推荐:

为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玉米热胁迫减产问题,MNS农业大学团队通过硅(Si)种子接种技术开展研究。发现6.0 mM Si处理显著提升耐热杂交种YH-5427的光合速率(A)、气孔导度(g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产量,为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提供经济有效的热胁迫缓解方案,成果发表于《BMC Plant Biology》。

广告
   X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农业可持续生产构成严峻威胁,其中热胁迫已成为仅次于干旱的第二大玉米生产限制因子。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高温会导致玉米生长受阻、生理紊乱和产量下降。巴基斯坦作为全球第五大受气候变化影响国家,2022年3-5月遭遇破纪录热浪,气温较长期平均值高出3-8°C,给春季播种的玉米带来毁灭性打击。当玉米在生殖关键期遭遇高温时,会造成花粉败育、吐丝受阻,最终导致产量损失高达45%。面对这一严峻挑战,MNS农业大学联合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探索了硅(Si)种子接种这一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首先在温室条件下筛选出耐热型(YH-5427)和敏感型(AA-9633)两个玉米杂交种,随后在田间采用裂区设计(RCBD)开展实验。通过搭建透明聚乙烯帐篷模拟热胁迫(45±3°C,每天6小时),结合三种硅浓度处理(Si0=0 mM,Si1=3 mM,Si2=6 mM),系统评估了硅对玉米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关键技术包括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CIRAS-3)测量光合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标准化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在热胁迫条件下,6 mM硅处理使耐热杂交种YH-5427的穗长增加19.9%,穗粒数提升10.3%,千粒重提高2.51 g。生理机制研究表明,硅通过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提升56%)、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有效清除了活性氧(ROS)。同时,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s)分别改善71.3%和69.5%,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2.12倍。相比之下,敏感型杂交种AA-9633的增产幅度仅为9.26%。

相关性分析揭示,硅处理组的抗氧化酶活性与产量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热图可视化显示6 mM硅处理在耐热品种中形成明显的红色聚类,表明其协同增效作用。讨论部分指出,硅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增强细胞壁硅质沉积提高机械强度,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抗氧化防御系统维持氧化还原平衡。该研究首次证实硅种子接种可作为独立农艺措施缓解玉米热胁迫,相比传统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

这项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玉米生产提供了重要实践指导。6 mM硅种子接种技术操作简便,每公顷成本不足5美元,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干旱地区推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硅与其他微量元素的协同效应,以及在复合胁迫(热旱交替)条件下的应用潜力。该成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2)中的粮食安全目标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