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脂肪、腰大肌脂肪与腰椎骨密度的关联:定量CT成像揭示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时间:2025年4月4日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通过QCT技术对861名20-79岁受试者进行横断面分析,揭示内脏脂肪组织(VAT)和腰大肌脂肪含量(Fp)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并与腰椎骨密度(BMD)呈负相关(男性R=-0.336/-0.422,女性R=-0.509/-0.469)。首次证实腹部肥胖与肌肉脂肪浸润协同影响骨质疏松风险,为代谢性骨病防治提供新靶点。

广告
   X   

骨质疏松已成为中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威胁,女性患病率高达29.13%。传统观点认为肥胖可能保护骨骼,但近年研究发现内脏脂肪可能通过炎症因子破坏骨代谢。更棘手的是,维持腰椎稳定的腰大肌也出现脂肪浸润现象,这种"肌肉变脂肪"现象与骨密度下降是否存在关联?这些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

天津医院放射科团队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发表的研究,通过定量CT(QCT)这种能同步测量骨密度、脂肪分布和肌肉成分的创新技术,对861名20-79岁中国人群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在60-69岁和70-79岁年龄段,女性BMD显著低于男性(P<0.001);内脏脂肪(VAT)在男性中普遍更高,而皮下脂肪(SAT)在女性中更突出;腰大肌脂肪含量(Fp)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在肥胖组达到峰值(5.45±3.50%)。最关键的发现是:VAT和Fp如同"代谢双煞",共同与BMD呈负相关,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显著(VAT:R=-0.509,Fp:R=-0.469)。

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1)使用GE 750 CT扫描仪配合QCT校准模体,实现L1-L3椎体vBMD(体积骨密度)精确测量;2)通过半自动分割在L3层面同步获取VAT和SAT面积(cm2);3)创新性采用150-200mm2 ROI测量腰大肌脂肪含量(Fp),ICC(组内相关系数)达0.941-0.979验证可靠性。

结果部分显示:1)年龄差异:男性BMD峰值在20-29岁(164.16±30.61 mg/cm3),70-79岁降至78.56±29.28 mg/cm3,女性下降幅度更大(174.68→56.69 mg/cm3);2)性别对比:60岁以上女性BMD显著低于同龄男性(P<0.001),但Fp无性别差异;3)肥胖影响:从低体重组到肥胖组,BMD递减(146.72→112.41 mg/cm3),而VAT和Fp递增;4)相关性:VAT与Fp呈强正相关(男性R=0.405,女性R=0.521),二者协同加速骨量流失。

讨论部分指出三大机制:1)VAT分泌TNF-α和IL-6等促炎因子,激活破骨细胞;2)肌肉脂肪浸润削弱腰椎机械负荷刺激;3)绝经后女性SAT失去雌激素转化功能。该研究首次建立"腹部脂肪-肌肉脂肪-骨密度"三联征模型,提示临床需关注:中老年女性BMI≥24时,SAT的保护作用可能被代谢危害抵消。局限性在于未纳入80岁以上人群,未来需扩大样本验证。

这项研究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新思路:通过QCT早期识别高VAT和高Fp人群,采取抗炎饮食联合阻抗训练,可能同时改善肥胖和骨健康。正如研究者强调:"腰大肌脂肪浸润程度可能成为比BMI更精准的骨质疏松预警指标。"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