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婴健康领域,母乳喂养一直备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大力倡导母乳喂养,建议婴儿出生后前 6 个月纯母乳喂养,之后持续母乳喂养并添加辅食直至 2 岁或更久。这是因为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孩子都有着诸多好处,能增强孩子免疫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对母亲而言,也有助于产后恢复、降低患病风险。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在英国,母乳喂养率极低,仅有 1% 的母亲能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孩子 6 个月。而且,母乳喂养困难与产妇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一方面,患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产妇,更难开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也较短,还容易遭遇更多喂养难题;另一方面,诸如乳腺炎、乳头疼痛、婴儿衔乳困难等母乳喂养问题,又会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风险。可目前,关于女性如何看待母乳喂养困难对自身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一知识空白亟待填补。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希望通过探究产妇对母乳喂养困难影响心理健康的认知,借助行为改变模型(COM - B)确定干预靶点,进而找到改善现状的方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定性研究设计,基于解释主义的认识论立场,从 2023 年 10 月进行的一项横断面调查中获取数据。此次调查共有 2010 名参与者,他们需满足年龄在 18 岁以上、过去 10 年内生育首胎且给婴儿喂过母乳等条件,多胎妊娠或早产(早于 37 周)的产妇被排除在外。参与者完成线上调查问卷,其中 1141 人针对 “母乳喂养挑战是否影响心理健康” 这一问题提供了文本回复,这些回复构成了研究的定性数据来源。
研究人员运用主题分析法(TA)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 COM - B 模型相对应。COM - B 模型包含能力(capability)、机会(opportunity)、动机(motivation) - 行为(behaviour)这几个关键要素,认为特定行为的发生依赖个体具备相应能力、机会以及动机。在此次研究中,行为即指在面临母乳喂养困难和可能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仍坚持母乳喂养。
研究结果主要围绕 COM - B 模型的四个关键类别展开:
- 反思性动机(Reflexive motivation):多数参与者强烈希望母乳喂养,认为这对孩子最好,是身为母亲的责任。但当母乳喂养遇到困难,无法达到预期时,她们会感到难过、愧疚,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好母亲,这表明母乳喂养的动机在面临困难时反而会给产妇心理带来压力。
- 心理能力(Psychological capability):许多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对母乳喂养的现实情况了解不足,实际经历与预期相差甚远,这使她们在面对喂养困难时感到无所适从、压力巨大,觉得自己有问题,凸显出知识和心理准备不足对母乳喂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身体能力(Physical capability):技术难题和疼痛严重影响了产妇母乳喂养的能力和心理健康。例如,婴儿衔乳困难(64.4% 的参与者有此困扰)、母乳供应不足(32.5%)、乳头疼痛(57.1% )等问题,让产妇焦虑、愧疚,甚至因此提前停止母乳喂养。
- 社会机会(Social opportunity):医疗保健人员支持不足以及外界的评判让产妇倍感压力。很多产妇在遇到喂养问题时得不到专业帮助,还会因停止母乳喂养或使用配方奶等选择受到外界指责,这些社会因素促使她们提前结束母乳喂养,也损害了心理健康。
综合研究结果与讨论来看,此次研究意义非凡。它首次深入剖析了产妇对母乳喂养困难影响心理健康的看法,借助 COM - B 模型确定了三个关键干预靶点:一是为孕妇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难;二是为产妇提供技术难题解决和疼痛管理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强对医疗保健人员、家庭成员和社会大众的教育,让他们重视并支持母乳喂养困难的产妇。这些干预措施有望降低母乳喂养中断率,改善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有利于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有双重益处,既增加了孩子接触母乳的机会,又减少了暴露在不良产妇心理健康环境中的风险。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中多数为白人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产妇,研究结果可能无法广泛推广;同时,定性数据仅来自线上调查的一个开放式问题,可能不够全面,且存在回忆偏差。但总体而言,该研究为后续进一步探索母乳喂养与产妇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改善母婴健康指明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