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总结了金纳米星(Au nanostars)的合成策略(种子介导生长法、微流控技术等)、结构特性(分形/空心/杂化纳米结构)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热治疗PTT)。重点阐述了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可调性(可见光-近红外II区)与尖端增强电磁场特性,并指出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标准化制备、多刺激响应系统设计)。
金纳米星作为典型的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其形态分类依据分支特征可分为稀疏/密集、长/短分支、尖锐/平滑分支等类型。特殊结构主要包括三类:分形纳米结构(如二次分支生长的"纳米雪花")、空心纳米结构(通过牺牲钴模板或硅球制备)以及杂化纳米结构(合金、核壳、金属有机框架MOF等)。其中空心金纳米星展现出宽谱可调的近红外吸收(700-2000 nm),而分形结构因密集纳米间隙产生超强SERS增强效应。
金纳米星具有三重LSPR吸收峰:核心相关峰(530-560 nm)、尖端偶极共振峰(600-900 nm)和尖端多极共振峰(1100-1600 nm)。有限元模拟(FDTD)显示其电磁场增强主要源于核-尖等离子体杂化效应,尖端曲率半径<10 nm处可产生107倍SERS增强。相较于纳米球,其光热转换效率提升3倍(67.1%),且具备非偏振依赖优势。
诊断领域:分形结构纳米星检测农药残留的灵敏度达10-10 M;空心纳米星负载ZIF-8可实现挥发性有机物ppb级检测。治疗领域:Janus型金纳米星-四氧化三铁杂化结构兼具磁靶向与光热消融功能;协同免疫光热纳米疗法(SYMPHONY)在小鼠模型中实现原发/转移瘤同步清除。值得注意的是,表面聚乙二醇(PEG)修饰可使细胞毒性降低80%。
当前临床转化瓶颈在于:① 理论模型与真实结构的匹配度不足;② 微流控制备的批间重复性待提升;③ 体内代谢途径不明确。前沿解决方案包括:机器学习辅助逆向设计纳米结构、开发NIR-II/III区响应的多刺激系统、构建标准化光热治疗参数体系等。近期研究表明,集成生物电子学的无线控释系统为脑肿瘤治疗提供了新范式。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