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解析单宁抑制产气荚膜梭菌及坏死性肠炎的多靶点机制

时间:2025年7月15日
来源: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发的肠道感染难题,通过整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五没食子酰葡萄糖(PGG)和单宁酸(TA)通过破坏细菌膜结构、干扰氨基酸代谢和能量稳态等多重机制抑制病原体增殖。研究发现单宁类物质不仅能中和α毒素,还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为替代抗生素防控坏死性肠炎(NE)提供了新策略。

广告
   X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威胁人类食品健康和畜禽养殖的重要病原体,其产生的α毒素和NetB毒素可导致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 NE),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寻找能够同时抑制病原体增殖并中和毒素的天然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单宁类物质作为植物多酚的重要成员,虽已知具有抗菌特性,但其对抗产气荚膜梭菌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采用多组学联用技术揭示了五没食子酰葡萄糖(Pentagalloylglucose, PGG)和单宁酸(Tannic Acid, TA)的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离子浓度检测、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证实单宁破坏细菌膜结构;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发现其干扰氨基酸代谢、能量产生和环境感知系统;体外实验证明单宁直接结合α毒素,动物模型显示其能缓解肠道炎症。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K+和Mg2+泄漏;2) 流式细胞术结合SYTO/PI双染色评估膜完整性;3) Illumina平台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4)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非靶向代谢组学;5) 分子对接模拟单宁与α毒素(PDB ID: 2WXT)相互作用;6) 建立鸡胚肠上皮细胞和小鼠NE模型评估肠道屏障功能。

细胞膜结构破坏机制

透射电镜显示0.125 mg/mL PGG和TA处理3小时可使细菌细胞变形、内容物泄漏。流式数据表明TA组细菌死亡率达7.8%,显著高于PGG组(5.2%)。离子检测发现TA组培养上清K+和Mg2+浓度分别升高1.8和2.3倍,证实膜通透性改变。

代谢重编程效应

代谢组学鉴定出403种(PGG)和431种(TA)差异代谢物,关键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水平下降50%-65%。三羧酸循环(TCA)中间产物柠檬酸、苹果酸含量降低40%以上,表明能量代谢受阻。转录组显示核糖体蛋白基因(rplB、rpmC)表达异常,tRNA生物合成通路显著下调。

毒素中和与肠道保护

分子对接显示TA与α毒素结合能(-8.525 kcal/mol)优于PGG(-6.867 kcal/mol)。体外实验中,7.8 μg/mL TA使感染肠上皮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值恢复85%,炎症因子TNF-α和IL-18表达量降低60%-70%。小鼠模型证实200 mg/kg TA处理可改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VH:CD)达1.8倍,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OCLN)表达恢复正常。

该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单宁类物质通过"抗菌-抗毒素-抗炎"三重协同机制对抗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在病原体层面破坏膜结构、限制营养获取、干扰环境感知;在宿主层面保护肠道屏障、减轻炎症反应。特别是发现TA在毒素中和方面更具优势,而PGG对细菌行为调控作用更强,为精准设计植物多酚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提出的多靶点作用模式,为替代抗生素防控畜禽坏死性肠炎和人类食源性疾病开辟了新途径,相关机制也可拓展至其他革兰氏阳性菌感染防治领域。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