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探秘新突破:全球神经元工作空间与整合信息理论的对抗性测试

时间:2025年5月1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在意识研究领域,不同理论对意识的神经基础解释各异且缺乏直接比较。研究人员开展了全球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GNWT)和整合信息理论(IIT)的对抗性测试研究。结果挑战了两种理论的关键信条,为认知神经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广告
   X   

意识,这个神秘而又迷人的话题,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目光。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主观体验,比如看到绚丽的彩虹时内心的惊叹,或是感到疼痛时身体的不适。但这些主观感受究竟是如何从大脑的物理活动中产生的呢?这就像一个隐藏在重重迷雾中的谜题,困扰着无数研究者。目前,关于意识的理论众多,其中全球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GNWT)和整合信息理论(IIT)备受关注。然而,这些理论各自积累了一些证据,却从未被直接比较过。而且,对某个理论的实证支持往往还受到研究方法选择的影响,存在确认偏差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项能够直接对比这些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国际团队,通过大规模的开放科学对抗性合作开展研究。该研究旨在通过严格的实验,直接对比 GNWT 和 IIT,以检验这两种理论对意识的解释是否正确。最终,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他们招募了大量的参与者(n=256),并使用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和颅内脑电图(iEEG)三种神经成像技术,从多个维度测量参与者观看不同刺激时的神经活动。同时,运用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如解码分析、表征相似性分析(RSA)、功能连接分析等,来探究大脑在意识过程中的活动规律。

研究结果如下:

  • 解码意识内容:研究人员通过解码分析,评估刺激类别和方向在理论相关区域的解码准确性。结果发现,在面部 - 物体解码任务中,后皮质和前额叶皮质区域都有显著的跨任务泛化,但后皮质区域的解码更稳定持久,而前额叶皮质区域的解码时间较短。在刺激方向解码上,后皮质区域能有效解码面部方向,而前额叶皮质区域则表现不佳。此外,添加前额叶区域的活动并没有提高解码准确性,这挑战了 IIT 中关于前额叶区域作用的预测。
  • 维持意识内容:从神经激活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估。在 iEEG 数据中,后皮质区域仅有少量电极表现出持续的与刺激持续时间相关的活动,且仅部分电极具有类别选择性和持续跟踪特性,这与 IIT 的预测不完全相符。在前额叶皮质区域,没有电极呈现出 GNWT 预测的刺激 onset 和 offset 时的点火模式。通过 RSA 分析发现,后皮质区域在 1.5 秒持续时间试验中,对物体身份信息有持续的表征,而前额叶皮质区域则缺乏这些信息。
  • 区域间连接性:计算了类别选择性时间序列与 V1/V2 或 PFC 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位一致性(PPC)和动态功能连接(DFC)。iEEG 和 MEG 数据显示,IIT 预测的后皮质区域内持续的 gamma 波段连接并未出现,观察到的连接是早期且短暂的,且主要在低频段。GNWT 预测的类别选择性区域与 PFC 之间的阶段性连接也未得到证实。不过,fMRI 数据显示,在某些区域存在与理论预测相符的连接模式,但也有部分结果不支持理论预测。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这项研究对 IIT 和 GNWT 都提出了挑战。对于 IIT,后皮质缺乏持续同步性,且没有证据表明能持续表征方向信息,这与该理论中关于神经网络状态决定意识程度和内容的观点相矛盾。对于 GNWT,刺激 offset 时缺乏点火现象,且前额叶皮质对某些意识维度的表征有限,这使得该理论对意识维持和内容表征的解释受到质疑。此外,该研究的结果不仅影响这两种理论,还可能对其他相关意识理论产生影响,为整个意识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它推动了认知神经科学通过有原则、理论驱动的合作研究向前发展,强调了建立定量框架进行系统理论测试和构建的必要性。这一研究成果如同在意识研究的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后续的研究指引了方向,让我们朝着揭开意识神秘面纱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