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否认张仲景 称其医学知识基本上错误

时间:2007年1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方舟子否认张仲景 称其医学知识基本上错误

广告
   X   

方舟子否认张仲景 称其医学知识基本上错误

北京晨报 
专家:对中医传统要研究,不能轻易否定

“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在日前出版的一本新书《科学成就健康》中,对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进行了批判。昨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中医专家高学敏向方舟子反驳道:“古代医学著作是中 
 
 
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精华远远大于糟粕。”

●事件 方舟子出新书否认张仲景

日前,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的一本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在这本《科学成就健康》书中,作者专门设了名为“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一章,还特别用了近20页的篇幅做了一个“中药毒副作用备览”的附录,逐一介绍了我们常见的柴胡、板蓝根、黄连等60多种中药的毒副作用。

更引起社会强烈争议的是他在书中对传统医学经典进行的批判。在“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这章中,方舟子称,“如果把医学当成是科学而不是信仰的话,就不应该迷信古人。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一种药物被使用了一千多年并不能证明其没有问题。”

方舟子曾经表示,科学讲究创新,绝不崇古。现代医学的学生除非是本人对医学史感兴趣,否则没有人会去研读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历代医学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经典著作丝毫也不影响他们行医。中医则不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文献是中医学生必读、必背、必信的至高无上的经典,是他们诊断、处方的依据。昨天,记者电话联系方舟子,他的手机始终没有开机。记者给他发了电子邮件请他详细阐述“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的原因,但到截稿时仍未收到回信。

●支持者说

何祚庥:现代医学者绝不能泥古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为方舟子的这本新书作了序。当记者昨天问其对“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的看法时,何祚庥立即表示,“这是当然的。古代人的医学知识确实不如现代医学院学生。”

“我们中国人总认为传统的一定是好的。这所谓泥古而不化,不能与时俱进。”何祚庥说,现代医学院的学生没有必要把古代医书当作必信的经典。除了专门研究学科发展史的,现代学者完全没有必要去研读学科的传统经典。“我是搞物理的,我们搞物理的学者几乎没有人读过牛顿的力学原著,因为没有必要,现代科学已经把原著中的理论总结得很好了。对待中国古典医学著作也是如此。科学中不存在人人必读、必信的经典。古代医学中错误部分比正确部分多得多。现代医学学者决不能迷信古代名医。”

高学敏:古代医学精华远比糟粕多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时至今日,日本的学者都在研究张仲景的理论。”听到方舟子提出“张仲景医学知识基本错误”,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提出反驳,“对于古代的医学名家来说,精华远比糟粕多。”

高学敏教授说,每个时代中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不能越过时代来比较。中国的医学也是在这种不断地继承学习研究中前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医学院的学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继承,中国传统医学著作都是必修课。” 他说,目前中医已经逐步地走向世界。比如在包括美国、英国等国家有很多中医诊所,英国的学历教育中都已经涉及中医药的内容。

郑超强:对中医传统不能轻易否定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教务长郑超强告诉记者,在依照西医体系建立的协和医科大学中,学生也要学习中医知识。“西医学者要懂得中医知识,中医学者也必须要了解西医。对中医传统要研究,而不能轻易否定。”晨报记者 代小琳

 


方舟子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何祚庥资料图片


高学敏 资料图片
 

方舟子新书《科学成就健康》目录、序、前言
 
中国何时才能有一个规范、公正的学术环境呢?这与整个社会的民主空气有
关,也与法律的健全与否有关。现在方舟子所做的只能是起到一点抑制作用,让
那些人有所收敛而已。这个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方舟子能够坚持下去,并
争取多在国内公开发表一些东西。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 邹承鲁

  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开列了一大批虚假保健品,开列了一大批做夸大宣
传的营养品。揭露“陷阱”,点名道姓,不讲情面。这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的科
学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

  保健品泛滥实际上是有害于中国人民的全体利益的。因为当人民把现在还有
限的收入,过度投入到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的时候,人民可以用于有益的
药物的钱就少了。同样,当企业和商业热心地推销和不断翻新各种无益的保健品,
企业和商业用于生产和推销对人民有益的产品的时间和经费就少了。所以,推出
无益的保健品是损害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 饶毅

目 录


序:一本大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书  何祚庥 I
前言 方舟子 I

第一编 保健品
第一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
长寿的最可靠途径。

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5
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9
世上有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吗? 11
美国人如何“进补” 18
小酌可以清心 23
健康长寿的“秘诀” 27
吃得少活得老 36

第二章 正确认识营养素
  “补”与“不补”,“缺”与“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合理安
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

难舍脂肪的美味 49
你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吗? 54
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 60
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63
我们需要补钙吗? 68
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间 73

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保健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著名”的保健品更是频频进入我们的
视野。
  读者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保健观,掌握辨别虚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举
一反三。切不可以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

吃核酸真能补基因吗? 79
“脑白金”能让你变年轻吗? 99
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102
揭开“诺丽”的神秘面纱 106
“天曲”究竟是什么? 110
丰胸产品的陷阱 114
减肥保健品的“科学”包装 117
人体需要“排毒”吗? 120
“增高产品”何时了 123
美容化妆品的秘密 127
水的保健骗局 131
干细胞美容骗局还在骗 134

附录1 常见“保健品”一览 138

第二编

第四章 认识现代医学
  人们说的“西医”,其实是指现代医学,也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特
别是生物学基础上的医学科学。

什么才是真正的西医 145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150
为什么要做对照试验 155
“反应停”悲喜剧 159
人类与瘟神的较量 163
禽流感的警示 170
“超级病菌”并没有那么可怕 174
“疯牛病”是怎么一回事 179
有必要储存脐带血吗 184
干细胞的医疗前景 190

第五章 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
  在对待自己身体这种大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放下民族感情,用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现代医学。
  这一章也许会使你大吃一惊,甚至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科学!

不可轻信中药的疗效 198
当心被慢慢毒死 203
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209
“上火”、病毒与中毒 214
当医生要你吃不该吃的药 218
如此“中西医结合” 222
人参与西洋参: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事实 227

附录2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237

对话方舟子
  摘自近年来各媒体对方舟子的访谈,有些地方根据新情况做了更新。



一本大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书

  这是著名“反伪”学者,方舟子的一本新著——《科学成就健康》。

  这些年来,有很多学者揭露学术界中的腐败,揭露伪科学,揭露伪学术。其
实,伪科学、伪学术的重灾区是医疗保健领域,尤其是营养品或保健品。在各式
各样的虚假广告中,尤以保健品的广告宣传,大多属虚假讯息,是社会上的一大
公害。

  大约在10年前,我国长跑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负责
这次运动的一位著名的教练员就发布新闻,这是由于大量食用甲鱼导致的结果。
于是,一时之间,中华鳖精成为“最佳”营养品,亲友间相互馈赠。为时不久,
媒体揭露,所谓中华鳖精中,其实只有份量微不足道的“鳖”!

  中华民众,迷信营养品,迷信保健品,或它的“变种”,迷信长生药,几乎
成为“民族习俗”。而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却死于长生药!

  这是一本讲述科学保健知识的书,一本科学地介绍保健品,介绍营养品的书。
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开列了一大批虚假保健品,开列了一大批做夸大宣传的
营养品。揭露“陷阱”,点名道姓,不讲情面。

  这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的科学精神。

何祚庥
2007年1月于北京

前言

  从2000年开始,我越来越关注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并在这
方面作了一些努力,被称之为“学术打假”。到现在,屈指算来,与我或多或少
有些关系的事件已有大约600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医疗保健领域,这大概也
是“学术打假”中最得人心的部分。普通公众未必十分关心学术界内部的猫腻,
但对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却非常希望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在对待虚假保健品、假药的问题上,为之
开脱的一个常见借口,是:“即使它们没有效果,也吃不死人!”上个世纪80年
代发生全国第一起假药案——晋江假药案,我记得其主谋在法庭上就是如此为自
己辩护的,他们制造假药的原料用的是淀粉,害不了人。虽然这番辩护并没能挽
回主谋的性命,但是我怀疑现在那些贩卖假保健品的人,以及那些由于保健品生
产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而对之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官员,可能还都抱着同样
的心理安慰自己。

  假保健品、假药当然害得了人。它们有的在长期服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即
便其成分就像白开水一样完全没有毒副作用,也同样在害人。假保健品、假药的
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患有疾病的人,由于听信了虚假广告而将它们当成灵丹妙药使
用,乃至放弃了正当的治疗,会因此贻误病情,甚至有性命之虞。假保健品、假
药的害人之处,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为成本低廉、无效的
东西浪费了大笔的金钱,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一旦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那种
受骗上当的感觉,也让人心理上难以承受。如果我们考虑到那些受骗上当的人,
往往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最不该被骗的可怜的人,这种害处就更大。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的“进补”传统的延续,今天的假保健品、假药也利用人
们的民族感情,经常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招牌迷惑人。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
到如何看待中医中药的问题。我小时候也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免不了会稀里
糊涂地看中医、吃中药。到高中以后,由于阅读生物医学著作,才开始对整个中
医体系产生怀疑。之后受到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使我能更专业、更清醒地看
待中医药弊端。

  几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批评中医的文章,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以科学的态度
看待中医,不要轻信中药的疗效,更不要忽视中药的毒副作用。这些文章起初只
发在网上,近来由于我在国内报刊上开专栏,偶尔也涉及到中医的问题,引起更
大的关注,以致有人误以为我对中医的批评是近来才有的。《中国医药报》曾有
一篇文章评论我批评中药的文章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尽
管文章中有太多偏激和片面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性
存在着不解和担忧。”

  我看不出我的文章中有何“偏激和片面之词”,介绍的不过是一些生物医学
常识,基本上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界的主流意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媒体
上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而已,如一些医学专家私下的评论:“说了我们想说而
不敢说的话。”如果为了维护“中医神话”,把理性、客观的批评当成了“偏激
和片面之词”,掩盖真相,对中医药暴露出的问题百般宽容、狡辩,置公众健康
于何地?

  当前中国假保健品、假药泛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批评、揭露,而且
还由于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
们能多了解一点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具有科学的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
不至于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
健康的机会。

  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不仅介绍医学、保健的基本知识,而且也通过分
析一些具体的虚假保健品和医疗骗局,希望读者能够掌握一些科学方法,具有科
学精神和自我识别的能力,警惕无处不在的医疗、保健陷阱。

方舟子
2007年1月于北京
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方舟子·

    去年9月我发表《中国为何盛产“科学妄想家”》一文,认为
对那些没有受过恰当的专业训练,不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但是又自
称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未获得科学界认可,却以其毕生精力不懈地
推销自己的人,把他们称为“民间科学家”并不恰当,更恰当的称呼
应是“科学妄想家”。最近有读者提供材料,获悉心理学界把这类自
认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的人视为精神病患者,得的是“夸大妄想
症”。

    对于病人,人道的做法应该是让其接受治疗,起码不应该对其所
作所为推波助澜,刺激他,加重其病情。但是中国的媒体出于猎奇、
吸引眼球或想替这些人打抱不平的动机,却经常报道这些人的事迹,
加深其妄想。比如,有自称破解了所有重大数学难题的退休工程师,
最近被凤凰卫视的辩论节目请去现场控诉反伪科学人士和中国学术界
是如何打压他,当场说出了“我是五百年来数学界第一人”的惊人之
语后,意犹未尽,事后接受报纸记者采访时,又进一步膨胀成了“根
据现在的情况来说,我是两千年来数学界第一人,以前说五百年还是
保守的”。如果这还不属于“夸大妄想”,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算
得上。

    有点头脑的人听了这样的大话,即使不是心理医生也该知道是怎
么回事了。但是电视台并非是想让这些人出丑逗观众一乐(这样做其
实也不人道),而是很正儿八经地把他们当嘉宾,甚至是同情他们遭
受“打压”的遭遇的。只见节目主持人在听了这番控诉后,拿着此人
的著作,质问参加辩论反伪人士:“这本书你们看了吗?在座的,你
们谁是搞数学研究的?请问有人看得懂吗?看不懂凭什么要说人家是
伪科学?”事后主持人声称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并抱怨“当时没
有一个人给出一个说服性的答案”。

    答案其实很简单。当时在座的反伪人士虽然没有谁搞数学研究,
未必看得懂那本“最伟大的数学著作”,但是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
都不会相信“我是五百年来数学家第一人”的自吹自擂,更不会相信
会有人一个人解决了所有的数学难题、让全世界数学家都失业。何况,
在座的人没有看过、看不懂,并不等于就没有专家看过而且看得懂。
早已有数学专家浪费时间鉴定过了此人的数学“成果”,发现其中充
斥了学过大学低年级数学的人都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网上有多篇具
体指出其错误所在的文章,只不过此人拒不承认而已,这也不奇怪,
因为心理学家已告诉我们,它“是一种在病态基础上产生的歪曲或错
误的信念,病人坚信不疑,不能被说服,也不能被客观事实、亲身体
验纠正,只能随着精神疾病的缓解而消失”。

    因此,要揭露某种伪科学,并非就必须是那个领域的专家才有资
格。对那些简单的伪科学(例如“永动机”、“水变油”、“一个人
解决了所有数学难题”),是依据常识、逻辑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就可
以做出判断的。对那些复杂的伪科学,也许需要用到专业知识,那么
只要尊重科学界的意见,也可以做出判断。

    有人说,科学界也有造假、不端行为、“学霸”作风,历史上也
曾经有过当时科学界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后来发现是错误的,认为是错
误的后来反而被承认是正确的,我们凭什么就要相信学术界的判断,
不去担心学术界有可能制造真假错案?

    第一,个别的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代表科学界,学术造假、
不端行为并非科学界的主流,也不可能成为科学界的主流。它们恰恰
是科学界的主流所反对的,与科学本身水火不容的。它们是科学研究
中的不正常现象,经不起检验。

    第二,历史上虽然有过一开始被认为是错误的学说后来获得平反
的例子,但是这不等于现在被认为错误的学说就是受到了冤枉。事实
上,在历史上被认为错误的学说,绝大部分仍然是错的。正如一个被
告不能拿与己无关的冤假错案为自己辩护一样,一个科学学说是否成
立,要看它是否有充分的证据,而不能以学术界曾经有过的失误做为
自己成立的理由。

    第三,科学有自我修正的能力,科学界发生的种种演变(错误的
变成正确的,正确的变成错误的,主流变成支流,支流变成主流等等),
都是科学界内部的事,从来就不是科学界之外的力量所能推动的。
非科学因素的干预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科学研究是最专业化的行业,
如果连科学家们对某个科学问题都会看错的话,其他行业的人士凭什
么就认为自己比科学家们更高明?历史上可曾有过哪个政治家、哲学
家、作家、记者、节目主持人等等人士对某个科学问题的看法要比当
时的科学界看法更正确的例子?

    但是中国不仅盛产“科学妄想家”,也盛产“科学妄评家”。许
多人文学者、媒体人士自身从未受过科学训练,从没进过实验室,甚
至连科学课程都没有上过,然而却自以为要比主流科学界更懂科学是
什么,甚至连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的看法,也自以为比行内专家更有
发言权。其实不过是囫囵吞枣、半懂不懂地看了一点科普、哲学著作,
甚至什么书都没有看,就要来为科学发展指点迷津了,要来教育反伪
人士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质疑反伪人士的科学素养和打假资格
了。他们怎么不先质疑质疑自己的素养和资格?

    人文学者不懂科学本来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但是对某些人文学者
来说,天下事哪有他们不懂的?所以更要装出比谁都懂科学的样子,
站在思想的高度高高在上做科学导师状指手画脚、高谈阔论。因为无
知,所以恐惧;因为自卑,所以自傲。这也许是这种妄评科学现象背
后的心理因素。在一个没有科学传统,历来崇尚夸夸其谈、故弄玄虚
的国度,才会出现如此众多把科学当玄学,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专
业能力却要对科学坐而论道的文人墨客。“科学妄评家”和“科学妄
想家”其实有着非常相似的文化因素。

血迹里的秘密

                            ·方舟子·

    我很喜欢看美国探索频道的“新侦探”节目。在节目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
镜头:有人向警方报告其家人失踪了,警察来做调查,在失踪者家中搜索了一
番,并未发现异样。往地上、墙上喷洒试剂,关上百叶窗,却发现地上、墙上
有一块块的东西在发蓝光,表明那是血迹。原来失踪者是在家中被杀的,死前
大量流血,只不过杀人者把房间清洗过了。你有没有想过警察用的是什么药剂,
它为什么能把肉眼看不见的血迹检测出来?

    警察喷洒的试剂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和鲁米诺。鲁米诺是一种人工合成
的有机化合物,早在1853年就被合成出来了。到了1928年,化学家首次发现这
种化合物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它被氧化时能发出蓝光。几年以后,就有人想到
利用这种特性去检测血迹。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我们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
就是靠这种蛋白质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红蛋白含有铁,而铁能催化过氧化
氢的分解,让过氧化氢变成水和单氧,单氧再氧化鲁米诺让它发光。这种检测
方法极为灵敏,能检测只有百万分之一含量的血,即使滴一小滴血到一大缸水
中也能被检测出来,由此可知犯罪分子是多么难以把现场清洗干净了。

    明白了鲁米诺发光的道理,就会知道这种检测方法其实并不那么可靠,不
要一喷上鲁米诺试剂发现地上一片蓝光就大叫“有血”。既然鲁米诺发光是氧
化导致的,这就意味着有很多氧化物以及能起催化作用的金属也能让鲁米诺发
光,这其中包括日常使用的次氯酸漂白剂。如果犯罪分子用漂白剂清洗过现场,
就有可能干扰鲁米诺的使用。这两种发光情况略有不同,漂白剂导致的发光是
快速闪现的,而血迹导致的发光是逐渐出现的。有经验的侦探通常能对二者做
出区分,不过也不一定都能做到。

    怎么办呢?可以采取几种办法,一种是让现场干燥几天,漂白剂的干扰作
用就会消失,而血迹即使过了许多年,还能让鲁米诺发光。另外一种办法是使
用某种能抑制次氯酸的干扰作用的化合物。很显然不能使用抗氧化剂,因为那
会把血迹与鲁米诺的反应也抑制住了。人们针对次氯酸的化学结构,例如针对
它含有的氯原子,找到了合适的抑制物。最保险的办法是在用鲁米诺发光法检
测到疑似血迹的物质后,用别的方法确定那的确是血迹。人们发现,血迹在被
鲁米诺处理过以后,它含有的遗传物质DNA并没有被破坏掉,还能从中提取出
来做鉴定。这样就几乎万无一失了。

    类似的原理也被应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体检时有一项常规检查叫做查“便
潜血”,这指的是消化道出血量很少,夹杂在粪便中的红细胞又被消化分解掉
了,无法用肉眼和显微镜发现出血状况。这时可用化学试剂进行检测。医生用
滤纸沾一点患者粪便,然后滴上含有四甲基联苯胺和过氧化锶的试剂。过氧化
锶会产生过氧化氢。如果粪便中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铁就会把过氧化氢
分解成单氧,无色的四甲基联苯胺与单氧反应后变成了蓝色。

    在人体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过氧化氢。过多的过氧化氢会对身体
产生损伤,会导致衰老、癌症等后果。体内过氧化氢会与血红蛋白反应,形成
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不能再结合、运输氧气,导致缺氧。为避免出现这
种情况,血液中有过氧化氢酶能随时把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在过氧化氢酶
的保护下,正常人体内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只占血红蛋白总量的0.5%。有的
人体内缺乏过氧化氢酶,其高铁血红蛋白可达30-40%,需要用维生素C、甲基
蓝之类的还原性药物进行治疗。

    过氧化氢在体内也能发挥有益的作用,例如白细胞中产生的过氧化氢能用于
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国外有人据此鼓吹一种“生物氧化疗法”,往病人静脉
注射过氧化氢,声称能够用于杀灭体内的病菌、病毒,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包括癌症、艾滋病等等。事实上并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疗法确实有效,反而很危
险,过量的过氧化氢进入血液,会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贫血,甚至死亡。

    不过,过氧化氢的确可以用做药物。常用来处理伤口的双氧水的主要成分
就是过氧化氢。血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将双氧水中的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因
此双氧水涂到伤口上后就会冒泡,这样就有助于清洗伤口。同时,过氧化氢也
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从而杀死伤口上的细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细菌和
人体细胞不一样,它没有过氧化氢酶,没法分解过氧化氢来保护自己。

2007.1.14.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