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出现首位外籍博士生导师
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出现首位外籍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有了外籍博士生导师。这是记者从18日在京举行的中科院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获悉的。
据悉,联合实验室法方主任郭青溪在200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外籍博士生导师。
“我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和软件所分别带了两个研究生。”曾任法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的郭青溪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据悉,联合实验室目前有70多人,其中有6位是法国研究员。联合实验室每年还接纳大约15名法国学生以及50名左右的中国学生。而仅在2005年,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就接纳了大约60名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加入其研究小组。
十年来,有10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联合实验室的100多个项目,其中有的项目来自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中国国家高技术计划等。联合实验室的合作伙伴从早期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扩展到清华大学、法国电信、阿尔卡特空间中心等单位。
出现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法联合实验室的情况,只是我国日益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十五”期间,来华工作和交流的海外科技人员超过27万人次,其中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
联合实验室现任中方主任蒋田仔研究员说,实验室将组织中欧科技人员积极争取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项目。“我们将从中法双边合作向中欧多边合作扩展,在此基础上筹划组建中欧研究院。”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努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将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凝聚和吸引顶尖科技人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
今年院士增选不超过60名
今年院士增选不超过60名
当选院士“门槛”进一步提高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1月18日正式启动,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研究确定,2007年增选院士总名额不超过60名。根据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今年当选中科院院士门槛又有提高。
《实施细则》规定,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岁,各归口初选部门组成不少于11人的初选委员会。中科院现有院士691名。
科学时报 人工基因电路:改变未来生活的新突破口
科学时报
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给《科学时报》传来消息:该校施蕴渝院士的学生游凌冲获得美国Packard 基金会授予的Packard科学和工程奖,至此,中国科大共有7位学者获得该奖项。
Packard 科学和工程奖设立于1988年,旨在奖励全美著名大学中最有潜力的年轻教授。基金会在2006~2011年间将为游凌冲提供60万美元资金,为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学家助跑。
游凌冲目前供职于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基因组科学与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游凌冲何以能获得这一荣誉和资助?他究竟做了怎样的研究工作?
“很抱歉,我一时不知如何用准确的中文表达我们的研究。这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物很有帮助。这项研究的历史在美国不超过10年,未来的应用很广泛,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均有应用前景。但我们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就像计算机编程,起步时只是编写简单的程序,以后将逐渐复杂起来,将一步步地提高其功能和效率。”大洋彼岸的游凌冲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介绍。
国内鲜有科学家涉足的一个生物学热点
阅读游凌冲寄来的论文,记者如同看天书一般完全弄不懂其中奥秘,不得不求助于国内生物学家。
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看完论文后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道:“我十分高兴看到中国学者涉足这一科学领域,并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在中国拓展这一研究。但关于这一领域,老实说我十分外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另有几个研究机构的生物学家也给了《科学时报》记者类似的回复。
然而,为了帮助《科学时报》记者了解游凌冲的工作,杨焕明给美国休斯敦Baylor医学院著名教授DU Jie去信咨询。
DU Jie看完论文当即回复:“谢谢你发给我的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尽管我对游博士的研究不是很了解,但对游的合作者——加州理工大学的世界级合成生物学家Arnold的成果却早有耳闻。显而易见他们在论文中描述的研究非常出色。他们已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革命性论文。2004年以游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的那篇文章,用基因耦合方法阐释了细胞间相互调控生存和死亡。他们通过种群动力学调控单个细胞的行为,并描述了细胞数量的动态分布,尽管单个细胞的行为是可变的。这些研究是精巧和稳定的,理所当然地成为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前沿,有利于人们对细胞处理复杂的制造任务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他们的研究已表现出即将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医药到非传统性能源的生产均可能得到应用。”
利用基因电路设计新的生命系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对基因电路有过探讨的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王永吉介绍说:“游凌冲研究的是基因电路。这是一种将基因网络和电子电路作类比的研究方法。在这种类比之下,成熟的电路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基因网络的功能和结构,还可以将电子电路的一些设计技术借鉴到基因网络的人工合成之中。”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科学家正在设计新的电路,它不是采用电子零件,而是将基因连在一起,然后将这些“电路”注入细菌体内,一种典型的基因电路遇到某一种化学物质后能触发基因的开关,就会启动另一种基因能将细菌杀死。如果遇到另一种化学物质,就会触发第三种基因,它能使第一种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2006年年初,波士顿大学的詹姆斯·柯林斯将细菌变成了紫外线传感器。科学家将来可能利用干细胞建造骨骼或肝脏,基因治疗也会更准确,病人可以接受基因电路注射,然后只需吞下一个包含启动基因电路的化学物质的药丸;如果效果不好,只需再吞下一个关闭基因电路的药丸即可。
游凌冲开展的研究正是朝着这样的目标走去。他在论文中介绍说,利用工程化的手段在细胞内从头设计基因调控电路,对于人们深入理解细胞内生命活动机制并改造、设计新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基因表达的复杂性而产生的干扰及细胞间表型的差异,使得实现可预测的和效果明显的工程化基因调控电路变得十分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游凌冲利用菌群为模型,用群体的表型效应屏蔽单细胞表型差异带来的影响,以细胞间通讯为媒介,将基因调控电路与细胞的存活和死亡联系起来,即与菌群数量的整体表型变化联系起来,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与菌群数量(密度)控制相关的工程化的基因调控电路。该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根据公式进行推论,可以对该模型的表型进行预测,实验结果与公式预测吻合较好。表明该工程化模型已成功建立,同时也为探索自然生命体系中更为复杂的调控模型提供了一些线索。
科学新进展让人们憧憬着美好未来,基因电路的研究使一些绝症有望得到治疗。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幻想的生命科学前沿,游凌冲的研究成效表明中国学者成功涉足这一领域。游凌冲告诉记者,他虽然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还只是做了一些浅层研究。他非常乐意与国内同行在这个领域开展深入的探讨。目前,他已与中国科大生命学院联合启动相关研究。
中科院院士高庆狮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2007-01-23 15:34:13
2007年1月23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IT市场年会在北京举行。网易科技频道在现场做了直播报道。
以下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教授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主持人:再次感谢娄部长的精彩讲话,那么正像在娄部长讲话中提到的,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2007年重点的推进工作之一,接下来荣幸地邀请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教授,为我们共同解读一下创新的理念。
高庆狮: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今天我发表一点看法。信息产业半个世纪的辉煌,可以用数字来刻划就是100亿倍,这个100多亿倍2天可以完成,这样的后果就是不可能成为可能,没有经济效益的就变成了有经济效益,结果必然就导致巨大的产业革命。什么叫做创新?现在要有先进性,比已有要并且地好,在技术上,在产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有显著地提高。什么是根源的创新?是指在根源部位能影响新的大产业的产生,原来是没有这个产业,突然冒出来一个产业,在最根本部位上的创新就是根源性的创新。在分支上的创新也很重要,但是要获得巨大的效益,往往要从根部创新获得。面向目标的编程技术、激光打印机还有以太网等等的技术支撑起来的,但是有的公司很遗憾,最早发明但是拿了成果的不是他。微软的成功是领导人的才华、能力,但是还要加上运气。创新的拦路虎,对于中国来说恐怕是迷信,不是一分为二,不相信中国人,似乎抄袭外国的就可以达到国际先进,虽然不是领先,但是是先进的。继承比国外早,甚至比国外早十几年国内的好像很不光彩。人云亦云,缺乏思考,追求时髦,牵强附会,缺乏延续性、科学性,当然这中国有,外国的学者也有。还有一些名词的操作,主要是要经费和地位的目的,这也不是光中国人,外国一样有。创新的成果只有自己公司的,好像这样比较光彩,这恐怕在外国的公司里面就少见了。虽然积极思考,但是也局限于他人已有的思路打转,我的研究生当中,我想80%有这个毛病。怎么解决恐怕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往根部思考,往往就事论事在枝节上有一些改进,但是很难得到比较大的成果,需要往根部里面思考,还有一个是最新的任务,先独立思考后读他人的思路。这是50多年前我从北大图书馆的杂志读来的。无论是两个都对,你想的跟读到的文章可能都对,也可能你对他错,这都说明你已经能够独立研究,如果两个都错,或者是他的对和你的错好处是一样的,至少说明你真正地掌握了。当今的信息产业特点是应用第一,服务第一,网络本质就是服务。当然要求高质量,更有效更舒畅地服务。创新的突破在哪里?大家都喜欢讲倒有点,对于缺点难点都不愿意谈。举个例子,计算机的速度实际上是两件事,我是5000台就比4台高多少倍,但是台数多了会影响效率,有效地利用范围就窄,所以说解决效率低难使用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大创新的突破口。软件的难用缺点仍然是不能彻底解决可靠性,占用群体工作自动化和自然化的问题。信息检测难点、缺点依然是不能按内容检索,这使得应用有局限性,所以有的时候就能够出现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检索不到自己要的东西,而且检索出过多地自己不需要的信息。自然语言的自动翻译有60天的历史,但是当今有数百亿美元的年产美国公司不愿意用,它的缺点难点就是文字里面夹杂着不实用的,过去对于错误扣分的方法和流行的方法应该是比较荒唐的,达到30%,那50%能解决什么问题?即使是99%,平均每一页都有几个错误怎么能够出版呢?所以完全跟着外国人跑是没有前途的,虽然我们在机器翻译上已经有许多的成果,但是目前还不能在聚会中自动翻译,打电话自动翻译,和解释整本书的翻译,还有其他专用的领域里面的应用。所以要扭转方向,应该有把握地翻,错依旧扣5到10倍的分,只要能翻译20%,每年就是60到80亿的年产值,突破口第二个是在跨学科的地方,成千上万的聪明人没有搜索到重要的科技宝藏,往往存在在需要跨学科的知识领域当中。上述的机器翻译,必须从自然语言描述精确化入手。在人们通常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地方,在可以借助其他领域成果的地方。根源性创新人才,跟能源、资源的区别,能源资源在消耗当中是减值,是消耗,而人才资源在使用当中是增值、是成长,不同领域的人才跟一般人才与杰出人才的作用的差别据说体力劳动可以差1到1.5倍,软件演职人员可以是1:3到1:10,而根源性的创新研究人才是0:1,这是数量的问题。根源创新就是工作的支撑,有生活环境、目标环境,大家都有体会,当你的任务不是前沿,不是重大的,你就很难得到根源性的创新。人员环境必须跨学科熔炉,信息环境必须丰富及时国际化,实践环境要有人才的支撑。分工环境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研究开发市场接力这是成果放大器,如果技术人员有了技术创新,还要科技人员自己去弄经费进行模型开发,然后在申请开发经费组织开发,最后还要把成果沿途叫卖,这应该说是成果的衰减器,因为那个时候这个成果已经没有意义了。
自由创新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创新的思想不是规划可以规划出来的,有必然也有偶然。还有学风环境,就是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外国人后面爬行,追求真理,不追求时髦,服从真理不拉帮结派不搞玄学,谢谢大家!
中科院曾毅:印度艾滋病感染率全球第一
中国院士,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一份如履薄冰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辛勤的耕耘,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欢迎大家每周二上午10点锁定腾讯科技院士访谈栏目,和我们一起聆听院士们的心路历程。
世界艾滋病发展概况
1981年在美国发现了第一批艾滋病人,一共是五位。后来确定这是免疫缺陷,给了它一个名字,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简称AIDS,翻译出来的是“艾滋”。从1981年到去年年底,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的人已经超过了6500万,即包括感染、没有发病、已经发病、已经死亡的已经超过了6500万,存活下来的有3900多万。印度、中国、南非等这些国家的患者数量还在增长。其中南非已经有5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原本是世界上感染数目最多的国家,印度其次,但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印度感染者达到500多万,超过了南非。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病毒很有可能已经传播进来,于是84年我开始在中国调查、研究。结果证明艾滋病毒在1982年就随着血液制品传到中国。当时美国带来了叫做“第八因子”的血液制品,给19个人注射了。由于这是最可疑的传染源,于是,研究组就在这19个人里面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了艾滋病毒。也就是说,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82年。1983年就感染了中国第一个公民。这个时间要比想像中的早。
事实上这个病毒不是人类早就有的。经过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艾滋病病毒有两种,一个叫一型,传播速度最快,后果也最严重;一个叫二型,传播比较慢,发病也慢一点。这两个病毒都从非洲来的。
发展中国家对艾滋病的了解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欧美国家来讲,他们对艾滋病的了解是最早的。包括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怎么传播、如何来预防艾滋病。在发达国家当中,艾滋病通过性的传播等常识已经非常普及,因此,从大人到小孩各种保护措施也做得很好。
但发展中国家是后来才发展的,由于整体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都比发达国家要差,要落后。因此在艾滋病相关情况的了解上也显得滞后。特别是,预防措施的普及不够广泛,更有些国家的民族意识方面比较抵触,将艾滋病隐藏的很深,更不利于发现和预防。
社会对艾滋病日益重视
艾滋病的发病时间大概在八年左右,几率是50%。而艾滋病人的生存时间以前也只有10年,目前医学技术进步了,存活时间延长到饿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但最多也不超过二十五六年。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艾滋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正式由于艾滋病的危险性,才日益引起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一方面,要健康的生活,积极的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相关检查;另一方面,其他人以及社会也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感染病毒的人,不能歧视他们,要帮助他们。中国科学院曾经三次上书给国务院,2000年,第一个建议是年中央和地方应该重视艾滋病的严重情况。2003年,第二个建议是中央政府把宣传教育和干预作为主要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措施来抓。2006年我们又给国务院第三个报告,希望加强疫苗的研究。因为一些重大疾病,比如说天花,过去都没有办法医治。后来有了疫苗以后,天花不仅仅可以预防,而且全世界都消灭了。尽管到目前为止艾滋病的疫苗还没有成功,但从宏观来看一定是有希望的。这是对我们中国科学家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根据现有的了解,全球每年大概四百万到五百万人被感染,因性感染死亡的大概是三百万左右,大概2/3的感染者通过宣传教育和干预可以控制,但还有1/3就很难控制了。因此客观也要求,真正能研究出有效的疫苗来讲对将来的控制非常有效。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