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4天规则(14-day rule)从来都不是界定人类胚胎道德问题的明确界限,相反,这只是一种公共政策的工具,用于开拓科学探索空间,同时表达对人类胚胎研究各种不同意见的尊重。
本月值得关注的研究点评与名人名言:
14天规则(14-day rule)从来都不是界定人类胚胎道德问题的明确界限,相反,这只是一种公共政策的工具,用于开拓科学探索空间,同时表达对人类胚胎研究各种不同意见的尊重。
——凯斯西储大学的生命伦理学家Insoo Hyun等人在Nature发表评论性文章,质疑国际标准人类胚胎14天规则。
注:
30年前科学家制定了人类胚胎研究“14天规则”,这一规则是指不能在不满14天胚胎上进行某些实验。因为14天内的人类胚胎还未分化出神经等结构,尚不具备人的特征,因此不涉及伦理问题。1979年,这一伦理学规则由美国卫生、教育及福利部伦理咨询委员会首次提出,而后逐渐被多国监管机构采纳,成为国际准则。
5月,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两个研究团队将人类胚胎体外发育的时间提高到10天以上,突破了此前难以超越的7天之限,这个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人类胚胎发育关键时期的状态。然而这项新的突破也带来了科学伦理问题,这已经逼近了人类胚胎体外研究的“14天规则”。
Hyun等人在Nature上发文:“Embryology policy: Revisit the 14-day rule”,解释了14天规则,认为这一规则过去所以有效,主要是因为过去实验技术上无法实现人类胚胎培养超过14天的能力。那么现在的技术上已经完全不是问题,打破这一规则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或许已经发生。
如果科学家能培养超过14天的人类胚胎,那么也许我们就可以了解胎儿酒精综合征带来的影响,研究自闭症的潜在原因,找出为什么一些环境中化学物质会影响发育。例如,也许我们还可以更快的了解寨卡病毒对胚胎造成的危害,为何会引起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这将能给我们带来益处,但如果越过了14天规则,我们也需要充分了解这种科学,做出明确的决定。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物学家Peter Donovan对Nature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做出应答。
我坚信我的研究,我知道它很重要,但是这个“wastebook”针对的是我年轻的研究生学生职业生涯中发表的第一篇短论文。
——杜克大学生物学家Sheila Patek表示,她对其濑尿虾(mantis shrimp)研究被列入参议员Jeff Flake的“wastebook”范畴而表示异议。
注:
美国亚利桑那州参议员Jeff Flake近日批评美国政府在不必要的研究上乱发经费,他举出了几项“无用”的研究,一项是Michael L. Smith主持的“蜜蜂叮咬身体那个部位最疼”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鼻子和上嘴唇被蜜蜂叮咬最疼。
我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中许多最有才华的研究生都已经成为了律师,风险资本家,或什么你想得到的职业,但我觉得这很值,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科学锻炼的那些日子,而且对于我来说也值得付出努力,所以为什么我会说:不,我们需要更多的博士,而不是减少数量。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所长Robert Tjian谈论目前需要增加科学培训。
(生物通:张迪)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