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自杀已成为年轻人的第四大死因,青少年尤其容易出现自我伤害行为,且近年来英国年轻人自我伤害率呈上升趋势。自我伤害史是自杀的重要预测因素,识别高风险群体并设计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迫在眉睫。此前虽有研究利用潜在类别分析(LCA)识别出自我伤害风险因素的亚组,但存在模型过拟合、关键变量缺失等问题。为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我伤害风险因素,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探究其纵向关联,英国埃文纵向研究(ALSPAC)的研究人员 David McEvoy、Ross Brannigan 等人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 ALSPAC 的 “90 年代儿童健康研究” 数据,该队列研究招募了 1991 年 4 月 1 日至 199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居住在英国埃文地区的 14541 名孕妇。研究主要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CA)方法,对 13 岁和 17 岁青少年自我伤害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跨队列比较,将本次研究结果与之前使用爱尔兰数据的研究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如下:
- 自我伤害描述性统计:17 岁和 20 岁自我伤害的参与者比例分别为 9.1% 和 9.4%,且多数自我伤害者在过去一年多次实施该行为。
- 潜在类别模型选择:13 岁和 17 岁的 ALSPAC 比较和扩展模型均选择四类别模型,熵值表明类别分离度尚可,但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 13 岁潜在类别:两个队列研究中,13 岁均有低风险组、同伴问题组和物质使用组,此外还有家庭冲突相关组,但该组在两个队列间差异较大。各高风险组在 17 岁自我伤害的相对风险是低风险组的 1.3 - 2.5 倍。
- 17 岁潜在类别:两个队列的 17 岁模型相似,都有低风险组、抑郁和高物质使用组、抑郁和低物质使用组、高酒精和吸烟组。爱尔兰模型多一个 “抑郁(已诊断)和精神疾病” 组。各高风险组在 20 岁自我伤害的相对风险为 3.6 - 8.0。
- 纵向关联:13 岁和 17 岁的高风险组与 17 岁和 20 岁的自我伤害存在显著纵向关联,不同队列和模型中各高风险组的相对风险有所差异。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识别出青少年早期和晚期自我伤害的高风险亚组,跨队列比较显示年龄 13 岁和 17 岁的模型在不同队列间有相似性也有差异。虽然研究结果不建议用于自我伤害风险预测工具,但可为心理健康评估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学校作为影响青少年健康行为的重要场所,应加强相关预防和干预措施,如实施普遍的学校预防计划、反欺凌措施、社会和情感学习计划等。同时,对于已识别的高风险青少年,需完善培训、指南、程序和资源,建立合适的转诊途径,早期干预未确诊的精神病理问题也至关重要。本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减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