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在体条件下突触连接图谱绘制效率低下的难题,开发了一种结合双光子全息光遗传学(2P holographic optogenetics)、全细胞记录和压缩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 CS)算法的高通量映射框架。研究人员通过在麻醉小鼠视觉皮层中实现单细胞序列性刺激(5分钟内探测100个潜在突触前细胞)和多细胞并行刺激(测量次数减少三倍且恢复>80%连接),成功绘制了层2/3神经元内突触连接的空间分布与强度特征,为解析神经网络结构与功能关系提供了突破性技术手段。
理解大脑如何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介导行为,是现代神经科学的核心目标。其中,绘制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图谱——即揭示谁与谁通过突触相连、连接强度如何以及空间分布怎样——对于解读神经环路的组织原则和计算逻辑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技术手段在活体动物中绘制这种连接图谱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电生理配对记录方法通量极低,每次实验仅能研究寥寥数个连接;而基于相关性的功能成像无法提供因果证据。尽管离体脑片上的光遗传学或化学解笼锁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它们无法模拟真实的在体环境,且存在分辨率低、控制不精确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在活体大脑中高效、精确且高通量地绘制突触连接图谱的技术,成为领域内亟待突破的瓶颈。
针对这一难题,一项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巧妙地融合了双光子全息光遗传学刺激、在体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和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在体突触连接映射框架。他们利用高速空间光调制器(SLM)生成多靶点全息光斑,精确控制单个或多个表达光敏感蛋白(如ST-ChroME)的突触前神经元,使其发放动作电位(AP);同时,通过全细胞记录监测下游神经元中由光刺激诱发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对于稀疏连接的神经网络,他们进一步引入压缩感知理论,通过同时刺激神经元群并记录混合的突触后响应,再利用算法解混合,从而用远少于神经元数量的测量次数,大幅提高了映射效率。
本研究主要依托以下几项关键技术:1)定制化双光子光学系统:整合了高速SLM用于全息光刺激和振镜扫描成像两个光路,实现了在350×350×400 μm³视野(FOV)内生成数十个光斑的能力;2)在体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用于稳定记录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并通过对膜电位进行钳制(-70 mV)来特异性检测兴奋性输入;3)双光子全息光遗传学刺激:使用表达于神经元胞体的快速光敏感蛋白(ST-ChroME),通过双光子激发实现毫秒级精度和细胞分辨率的可靠光刺激;4)压缩感知(CS)算法:利用连接性的稀疏先验,通过求解欠定线性方程组,从少量混合响应测量中重建出完整的连接矩阵。
光学系统与全息光斑表征
研究人员首先搭建并详细表征了一套定制化的双光子光学系统。该系统包含用于成像的钛宝石激光器和用于刺激的高功率光纤放大器激光器(1030 nm)。通过静态相位掩模板和SLM的两步相位调制,他们生成了尺寸均匀(直径~12 μm)、强度可控的 temporally focused 光斑。经过对SLM衍射效率的校正,光斑在视野内的荧光强度变异被控制在9-14%以内。系统能在三维空间内同时操控多达15个光斑,并保持良好的轴向限制(~1.5 μm FWHM),为后续的高精度光遗传学操控奠定了基础。
光遗传学刺激的可靠性与空间选择性
接下来,研究团队在表达ST-ChroME的小鼠视觉皮层(V1)L2/3神经元中,系统性地测试了光刺激诱发动作电位(AP)的可靠性。他们优化了刺激参数(功率密度0.15-0.3 mW/μm²,持续时间10 ms),实现了高AP概率(81.13% ± 5.34%)、低延迟(5.09 ± 0.38 ms)和低抖动(0.99 ± 0.14 ms)。通过横向或轴向移动光斑,他们量化了光刺激的空间选择性,定义了“锋电位概率函数(SPF)”。单点刺激的生理分辨率(AP概率FWHM)在横向为9.6 ± 2.8 μm,轴向为55.5 ± 9.3 μm;多点刺激(如‘10+1 targets’)时分辨率略有降低。基于SPF和实验中测得的神经元密度,他们估计了脱靶激活(off-target activation)的概率(Poff),单点刺激时平均为6.4%,并评估了其对连接率估算的潜在影响(约0.6-1.2%的高估)。
基于单细胞序列性刺激的突触连接图谱绘制
研究的核心应用是绘制局部神经环路的突触连接图谱。在麻醉小鼠V1 L2/3,他们对一个光敏蛋白阴性的突触后神经元进行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同时依次光刺激其周围表达光敏蛋白的潜在突触前神经元(“序列性映射”)。每个刺激重复多次,通过分析刺激触发平均(STA)电流的幅度和响应率来识别有效的突触连接。在12只小鼠的12个实验中,他们共刺激了506个潜在突触前细胞,鉴定出41个连接,平均连接率约为7.6%。这些连接表现出多样的强度(峰值电流中位数5.4 pA)和可靠性(响应率中位数0.70)。空间分析显示,90%的连接位于突触前后神经元胞体间距200 μm以内,连接率随距离增加而下降,但连接强度和响应率无显著距离依赖性,也未发现明显的方向偏好性。该方法实现了约5分钟探测100个位点的高通量,每只小鼠平均探测到3.4个连接,相比传统电生理方法通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基于多细胞并行刺激与压缩感知的连接重建
为了进一步提升映射效率,研究人员尝试了“并行映射”策略。他们不再逐个刺激神经元,而是每次同时刺激一个神经元子集(F = 4-13),并记录混合的突触后电流。由于神经网络连接是稀疏的,他们应用压缩感知(CS)算法,从远少于神经元数量(M < N)的测量中重建出每个神经元对突触后响应的贡献。首先通过计算机模拟(使用Izhikevich神经元模型)验证了CS在稀疏连接网络中的可行性。随后在真实的实验中,他们对同一批神经元群既进行序列性映射(作为金标准),也进行并行映射。结果显示,多细胞刺激诱发的突触后电流与对应单细胞刺激响应之和呈正相关,但普遍存在亚线性 summation(平均斜率~0.6)。应用CS算法后,在压缩比(CR = N/m)为3时,即测量次数减少三分之二的情况下,成功重建了大部分(22/41)通过序列性映射发现的连接。重建性能高度依赖于网络的稀疏程度,在连接率较低(<4%)的视野中,即使CR=3,召回率(recall)仍可达0.77 ± 0.25。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成功演示了在哺乳动物大脑中,利用双光子全息光遗传学进行高通量、细胞分辨率在体突触连接图谱绘制的可行性。序列性单细胞刺激方法能够快速、可靠地鉴定出大量突触连接,并揭示其强度和空间分布特性,通量远超以往在体电生理研究。并行多细胞刺激结合压缩感知算法则能进一步显著减少所需的测量次数和时间,为映射大规模、稀疏连接的神经网络提供了一条极具前景的捷径。
研究的成功得益于多项技术的融合与优化:高精度、可靠的光遗传学刺激,稳定的在体全细胞记录,以及高效的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突触后电流整合的亚线性可能影响CS的精度,脱靶激活可能带来少量假阳性,以及电压钳制可能对远端突触的检测效率不高等,但研究人员通过细致的表征和理论估算表明,这些因素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处于可控范围。
该技术框架的强大潜力和普适性令人期待。它不仅适用于研究皮层内的局部连接,经过扩展后,更有望用于研究跨脑区长程、稀疏的投射,例如皮层与丘脑或对侧半球的连接。结合细胞类型特异的启动子,可以实现特定细胞类型间的连接图谱绘制。未来,随着更快SLM、更优算法(如自适应采样、深度学习生成全息图)以及更灵敏的全光学电压成像技术的发展,在体突触连接图谱绘制的通量和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为揭示大脑网络的结构-功能关系、理解认知行为的神经基础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