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华支睾吸虫传播?研究揭示关键影响机制

时间:2025年3月5日
来源:Acta Tropica

编辑推荐:

来自多地区的研究人员开展关于气候变化对华支睾吸虫(Opisthorchis viverrini)和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传播影响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前者在东南亚、后者在西伯利亚的传播影响不同,强调需制定适应性防控策略。

广告
   X   

华支睾吸虫(Opisthorchis viverrini)和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属于后睾科(Opisthorchiidae),是主要的食源性吸虫寄生虫。它们分别在湄公河下游流域(东南亚)和鄂毕 - 额尔齐斯河流域(俄罗斯联邦西西伯利亚南部)流行,感染超过 1400 万人,约 3 亿人面临感染风险。这两种吸虫的传播周期中,豆螺属(Bithynia)蜗牛和鲤科鱼类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人类和其他食鱼哺乳动物则是终宿主。
这些吸虫的地理分布受特定豆螺属物种影响:B. siamensisB. s. goniomphalosB. funiculataO. viverrini的相关蜗牛宿主;B. troscheliiB. leachiB. inflata则与O. felineus相关。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寄生虫存活、宿主生物学和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肝吸虫传播。

豆螺属蜗牛对温度高度敏感,O. viverrini的传播明显依赖温度,温度每升高 1°C,感染几率增加 5.4%。但超过 30°C 会降低尾蚴的存活和感染能力。在西西伯利亚,适合O. felineus传播的水温从 + 15°C 开始,温度升高会使蜗牛的感染率上升,而永久冻土地区则完全没有豆螺属蜗牛。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显示,北亚地区的变暖幅度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影响O. felineus),东南亚地区的变暖幅度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影响O. viverrini)。这些趋势表明,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O. felineus传播的影响可能比东南亚O. viverrini传播的影响更显著。

寄生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于具有复杂生命周期且部分发育阶段在外部环境完成的寄生虫而言,其生存和传播与温度、湿度和水的可利用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肝吸虫的生存和传播与关键发育阶段的环境条件紧密相连,温度、降水和水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寄生虫的各个生命阶段,以及蜗牛和鱼类宿主的分布和数量。

研究发现,相关肝吸虫Fasciola受气候变化影响,其虫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在 20°C 至 30°C 之间,从蜗牛宿主排出尾蚴的高峰温度为 27°C。温度升高使椎实螺属蜗牛宿主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以前不适合的高海拔地区,维持了新受片形吸虫病风险地区的传播循环。

气候变化预计会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IPCC 预测,到 2100 年,全球温度将至少升高 1.4°C,最高可达 4.4°C(取决于二氧化碳排放情景)。2023 年,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基线高出 1.34 - 1.54°C,极端变暖情景的可能性增加。

气候变化与肝吸虫传播动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凸显了开发预测工具的紧迫性,以便评估未来风险并为缓解策略提供依据。气候变量,包括温度、降水和季节模式,深刻影响着O. viverriniO. felineus的生命周期、它们的中间宿主以及它们所处的更广泛生态系统。然而,目前针对这些吸虫的预测模型仍存在关键空白。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