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区土壤侵蚀风险的高碳排情景预测:珠江流域的时空动态与驱动机制

时间:2025年4月28日
来源:CATENA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LUC)耦合作用下喀斯特地貌区土壤侵蚀(SE)风险预测的难题,创新性构建了集成GCAM-SD-PLUS模型的下尺度模拟框架,优化了RUSLE模型并引入基岩裸露因子,揭示了珠江流域(PRB)在SSP-RCP情景下SE风险的时空分异规律,发现经济增长与耕地/草地转化是上游侵蚀加剧的关键驱动,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提供了科学依据。

广告
   X   

论文解读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壤侵蚀(Soil Erosion, SE)问题日益严峻。这类地区因基岩裸露率高、土壤层不连续等地质特性,其侵蚀速率常远超土壤形成速率,形成"石漠化"恶性循环。珠江流域(PRB)作为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区,近年来因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和快速城市化,土壤侵蚀风险持续攀升。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三大瓶颈:传统RUSLE模型未考虑基岩裸露的阻滞效应;SSP-RCP情景下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Land Use Change, LUC)的协同作用机制不明;大尺度流域模拟的空间分辨率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喀斯特区水土保持策略的精准制定。

针对上述挑战,贵州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ATENA》发表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基岩裸露因子纳入RUSLE模型,并构建了GCAM-SD-PLUS多模型耦合框架,首次实现了珠江流域千米级精度的SE风险预测。关键技术包括:1) 采用5种CMIP6全球气候模型(GCM)的SSP126/245/585情景数据,通过双线性插值降尺度至0.25°×0.25°网格;2) 集成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CAM)、系统动力学(SD)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解析社会经济-气候-LUC的交互作用;3) 运用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加权回归(GTWR)识别驱动因子。

主要研究结果

未来气候变化
GCM模拟显示,2015-2100年间珠江流域年降水量增幅呈现显著情景依赖性:SSP585情景(高碳排放)下增幅最高达13.71%,SSP245和SSP126分别为13.42%和10.15%。值得注意的是,降水格局发生结构性转变,雨季降水集中度增加而旱季延长,这种"旱涝急转"特征将加剧土壤结构劣化。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
PLUS模型预测表明,三种情景下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其中SSP585情景最显著(增加217%)。耕地与草地转化呈现空间异质性:上游喀斯特区(如西江流域XRB)耕地转草地比例达38.6%,而下游珠三角(PRD)则出现大面积耕地转为不透水面。这种差异化的LUC模式为后续侵蚀风险分异埋下伏笔。

土壤侵蚀风险评估
优化后的RUSLE模型显示:1) 全流域SE风险整体上升,但78.3%区域仍属轻度侵蚀;2) 高风险区(>50 t·ha-1·yr-1)集中分布在上游喀斯特区,尤以百色-河池一带最为突出;3) 基岩裸露率>30%的区域,SE速率较传统模型预测值降低12-18%,证实裸露基岩对径流的阻滞作用不可忽视。

驱动机制解析
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自然因子(坡度、降雨侵蚀力R因子)解释力占41.7%,而人文因子(GDP、耕地占比)贡献达38.3%。GTWR模型进一步揭示:上游XRB的SE主要受农业活动驱动(β=0.32),下游PRD则与城市化强度显著相关(β=0.41)。特别发现基岩裸露率与坡度的交互作用存在阈值效应:当坡度<10°时,裸露率增加反而降低SE风险;坡度>20°时则呈现协同放大效应。

结论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多学科方法创新,首次量化了SSP-RCP情景下基岩裸露对喀斯特区SE的调节作用。提出的"气候-LUC-地质"三元耦合模型框架,为全球其他喀斯特区(如东南亚、地中海沿岸)的侵蚀预测提供了范式。实践层面,建议上游喀斯特区实施"坡改梯+植被恢复"组合措施,下游城市群需加强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建设。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整合微生物群落等生物因子,完善"地质-生态-社会"耦合模型体系。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事实,专业术语如RUSLE、SSP-RCP等首次出现时均标注英文全称,模型名称如GCAM、PLUS等保留原文大小写格式,数值单位如t·ha-1·yr-1严格按原文规范呈现)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