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 挣脱怪圈

时间:2002年8月1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广告
   X   

[AD340X300]“清气上扬,浊气下陷”这类较为模糊的语言,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中医药就面临着这样的处境。据统计,2001年我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所占比例很小,不足5%,而洋中药开始大量跻身中国市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发展的步履为何如此缓慢?恰逢8月初,科技部公布“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已列入“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记者为此走访了中医药研究的第一线人士,对中医药现代化进行反思。
      
    天人合一 中西医药的对撞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治标不治本”是一些人对西医的态度,西医药直接针对病症,见效快;而中药治病较少强调用药物去直接对抗致病因子,而重在调整机体功能状态,发挥机体抗病能力,讲究的是调养。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顺从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的中国传统医学,形成了天人相应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手段,也与自然规律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的目的转向健康,引发了一股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潮流,使人们寄希望于传统医药,再加上西医药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机体整体功能失调,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内因与环境外因综合作用的异常状态,其病症发展中随着病邪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出现病症的转化或兼症,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华,强调的是调节机体功能的平衡。”北京中医药大学辛随成教授说,“而西医药强调对具体的病下药,直接针对病症,对人体的整体考虑较少。”
   
    “西药属于单剂,化学成分很容易验证,而中药大部分是复方制剂,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几种不同的药材混在一块儿,加工成一剂药。”因此,中成药很难通过西药的化学方法来检验,尤其是药品的化学定性。“要求中药表现出每种成分的药性,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其表现主要药性。”中国侨联的专家林中鹏说。
   
    西药可以量化到非常具体,其药效可以只是某个化学成分,而中药则是多个成分、多种药材的协同作用,按照西药的模式研究和说明中药的各种成分及药理作用,在目前有限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因为在中医复方制剂中,除了单味的有效成分直接起作用外,各味药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协同关系,也是中医复方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何况我们现在连单味药的有效成分还没确定下来,所谓能确定下来的也只是按西药的方法与思路照瓢画葫芦得出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怎能保证没有漏掉中药的更有效的成分呢?而中药单独的某个成分在孤立的情况下无法发挥作用,在复方中通过与其他药的协作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辛随成举例说:“青霉素是西药中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的最有效药物,而银花则是中药中有相同作用的良药。但二者的药理不同。青霉素以直接杀死葡萄球菌为目的,银花是以抑制病菌的再生,破坏其繁殖能力来达到医疗效果。可以说二者不相上下。然而用西方医药学中的采样提取成分分析元素含量的方法对银花进行实验和临床使用,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这首先是因为银花的抑菌机制与青霉素的杀菌机制不同,其次,中医用银花抗菌往往是和其他中药配合使用的。可见,用青霉素的杀菌标准研究银花的抗菌机理是不合适的。”
   
    林中鹏提醒,现在医学界关注的中医药“现代化”决不是“西化”,如果用完全的西医方式来解读和要求中医是极大的认识误区。(记者王春刘晓军实习生房琳琳)
   
    摘自:科技日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