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Nature medicine发表评述文章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10月11日,屠呦呦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青蒿素的发现与来自中医药的礼物)的评述文章。

广告
   X   

生物通报道 10月11日,屠呦呦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青蒿素的发现与来自中医药的礼物)的评述文章。

不久前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了2011年度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Lasker Awards),成为了近期国人最引以为傲,并津津乐道之事。

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奖项始于1946年,是由纽约的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颁发的。之所以这个奖项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除了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性外,还由于这个奖项几乎每年50%的得奖者都得了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其中Cell杂志以“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为题介绍了屠呦呦教授的相关成果。纽约时报也发表报道文章:Lasker Honors for a Lifesaver,提出此次拉斯克奖授予拯救生命的人。除此之外,英国《金融时报》也发文:中国疟疾研究人员获得美国医学奖,称这位81岁的中国研究人员因为毛泽东时代的秘密工作而赢得一项美国重要医学奖项。她在传统药物中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并且从那以后拯救了世界上千百万条生命。随后,卫生部部长陈竺也为屠呦呦获奖发去了贺信。

在国内外一片赞誉声中,屠呦呦低调赴美领奖。之后在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中,屠呦呦表示“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在这篇文章中中屠呦呦详细地叙述了她个人从工作、求学、进入“523项目”,验证青蒿抗虐效果,发现并提取青蒿有效成分青蒿素,到推动药物研制数十年来漫长的科研经历及过程。

在文中她将青蒿素的发现称之为来自传统中医药的礼物,并指出这只是中国中医药智慧宝库中的硕果之一。她举例说明:传统中药中的砷被证实是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非常有效及比较安全的药物。目前三氧化二砷(As2O3)已被确定为APL的一线治疗药物;石杉碱甲(Huperzine A)是从中草药石杉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良性记忆障碍,改善记忆能力。现在杉碱甲的一种衍生物已在欧洲和美国开展临床实验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此外,在利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对于这类疾病,中医的治疗法则主要是活血化瘀。目前从一些中药获得的一些化合物例如川穹(chuangxiongol)和芍药苷(paeoniflorin)被证实能有效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

现在在中医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称为生物力药理学(biomechanopharmacology)旨在将中药的药理效应与改善血流剪应力、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治疗相结合。近期的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参莲结合锻炼(改善血流剪应力)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中药丹参根从提取的化合物丹参缩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能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在文章的最后,屠呦呦表示“用中药来帮助战胜肆虐于全球的致命性疾病,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从中药中受益,促进他们的健康”是她的个人的一个梦想和祝愿。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部分摘要: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

Youyou Tu

Joseph Goldstein has written in this journal that creation (through invention) and revelation (through discovery) are two different routes to advancement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1. In my work as a phytochemist,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60s to the 1980s, I have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 travel both routes.....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