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红砂抗盐 “密码”:外源 Ca²⁺与 NO 联合助力,探寻植物耐盐新机制

时间:2025年2月23日
来源:BMC Genomics

编辑推荐:

为解决植物盐胁迫难题,研究人员以红砂为对象开展外源 Ca²⁺和 NO 联合处理研究。结果发现其能调节红砂水代谢和离子平衡,还找到相关关键基因。该研究为提升植物耐盐性提供新思路,强烈推荐科研读者阅读。

广告
   X   

植物抗盐 “小能手” 的秘密:探寻外源 Ca²⁺和 NO 的神奇功效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植物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其中盐胁迫(土壤中盐分过高对植物造成的压力)就是一个让众多植物 “头疼” 的难题。随着全球土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土地变得不适合植物生长。盐胁迫就像一个 “大反派”,它不仅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还会促使植物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ROS),这些 ROS 就像 “捣乱分子”,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离子毒性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遭到破坏。

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之前有研究发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应用或许是提高植物抗盐能力的有效途径。钙离子(Ca²⁺)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 “重要信使”,在植物应对外界压力时起着关键作用。它就像植物细胞的 “守护者”,能帮助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确保细胞正常工作。而一氧化氮(NO),这个小小的信号分子,在植物对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更有趣的是,NO 还能调节植物细胞内 Ca²⁺的平衡。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将 Ca²⁺和 NO 联合起来处理植物,可能会产生比单独使用它们更好的抗盐效果。

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通过 Ca²⁺和 NO 联合处理来增强植物抗盐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探究外源物质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制,作者[第一作者单位] 的研究人员在《BMC Genomic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exogenous Ca²⁺ and NO combination treatment in alleviating high salt stress in Reaumuria soongorica seedlings” 的论文。研究人员以盐生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发现 Ca²⁺和 NO 联合处理能显著提高红砂幼苗的耐盐性,还找到了一些与耐盐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这一研究成果为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对培育耐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他们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同处理下的红砂幼苗进行转录组分析,全面了解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技术,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找出与耐盐性相关的关键基因模块和基因;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研究人员的发现吧。

一、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对高盐胁迫下红砂种子生长参数的影响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对红砂幼苗生长的影响。他们发现,高盐胁迫就像一个 “生长抑制剂”,从第 9 天开始,明显抑制了红砂幼苗的生长,使其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鲜重和干重都显著降低。但是,当外源 Ca²⁺和 NO 加入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这两种物质就像红砂幼苗的 “保护神”,它们减缓甚至逆转了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让幼苗在盐胁迫下也能努力生长。例如,在盐胁迫下,红砂幼苗的根长在第 3 天就比对照组减少了 3.88%,而加入 Ca²⁺和 NO 后,根长的生长得到了保护。这表明,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红砂幼苗生长的负面影响,促进其生长发育。

二、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对高盐胁迫下红砂种子水分代谢的影响


水分对于植物来说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研究人员发现,高盐胁迫会让红砂幼苗面临 “缺水危机”,导致其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水分饱和亏缺增加,叶片水势和叶汁浓度升高,自由水含量减少,束缚水 / 自由水比值增大。这一系列变化就像给红砂幼苗的水分代谢系统 “捣乱”,使其无法正常获取和利用水分。不过,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就像一场 “及时雨”,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红砂幼苗的相对含水量,降低了水分饱和亏缺、叶汁浓度和叶片水势,增加了自由水含量,调节了束缚水 / 自由水比值。这说明,Ca²⁺和 NO 复合处理能够有效调节红砂幼苗的水分代谢,缓解盐胁迫导致的生理干旱,帮助幼苗更好地适应盐胁迫环境。

三、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对高盐胁迫下红砂幼苗离子含量的影响


在盐胁迫环境中,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会被打破。研究人员发现,高盐胁迫下,红砂幼苗体内的 Na⁺和 Cl⁻含量显著增加,就像 “入侵的敌人”,破坏了植物体内的离子平衡,导致离子毒性。同时,K⁺和 Ca²⁺含量显著降低,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就像 “离子平衡卫士”,显著降低了 Na⁺和 Cl⁻含量,增加了 K⁺和 Ca²⁺含量,提高了 K⁺/Na⁺和 Ca²⁺/Na⁺比值。这表明,Ca²⁺和 NO 复合处理能够有效调节红砂幼苗体内的离子平衡,缓解盐胁迫引起的离子毒性,为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离子环境。

四、RNA 质量检测和测序结果


为了进一步探究红砂幼苗耐盐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对红砂幼苗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他们发现,提取的 RNA 质量非常高,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干净数据质量也很好,这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这就好比为研究人员打开了一扇通往红砂幼苗基因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基因的奥秘。

五、转录组组装和转录功能注释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的结果显示,研究人员成功获得了大量的基因信息。其中,单基因和转录本的数量众多,且具有较高的组装完整性。通过对基因的注释分析,他们发现许多基因参与了各种生物学过程,就像一个个 “小齿轮”,共同维持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这为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红砂幼苗在盐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重要线索。

六、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和鉴定


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红砂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高盐胁迫和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和种类都有所不同。例如,在第 9 天,高盐胁迫下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少,而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后,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数量在第 3 天和第 9 天显著增加,这表明在盐胁迫早期,Ca²⁺和 NO 复合处理可能通过调节更多基因的表达来缓解盐胁迫。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就像一个个 “信号兵”,传递着植物应对盐胁迫的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

七、DEG 功能富集分析


  1. GO 富集分析:GO 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盐胁迫和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下,许多基因都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催化活性和结合等功能相关。而且,在处理的第 3 天和第 9 天,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富集的 GO 术语数量大约是高盐胁迫的两倍,这说明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对红砂幼苗基因表达的影响更为显著,它们就像 “基因调控大师”,精细地调节着基因的表达,帮助植物更好地应对盐胁迫。
  2. KEGG 富集分析:KEGG 富集分析发现,高盐胁迫和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下,红砂幼苗的基因富集在多个重要的代谢途径中,如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 信号通路等。这些途径就像一条条 “生产线”,参与了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在植物应对盐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传递,进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植物的耐盐性。

八、高盐胁迫联合外源 Ca²⁺和 NO 缓解高盐胁迫的共表达网络分析


  1. 基因共表达模块的构建:研究人员利用 WGCNA 技术构建了基因共表达网络,将基因表达信息划分成了 25 个不同的模块。这些模块就像一个个 “基因家族”,每个家族中的基因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特定的生物学过程。不同模块中的基因数量差异较大,其中一些模块包含的基因较多,而另一些模块包含的基因较少。
  2. 基因共表达模块构建及其与表型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 7 个表型性状与 tan 模块呈显著负相关,所有表型性状都与 royal blue 模块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 royal blue 模块与红砂幼苗在盐胁迫下的表型变化密切相关,就像一把 “钥匙”,可能打开了红砂幼苗耐盐的关键机制之门。此外,grey 和 light yellow 模块也与大多数表型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这些模块中的基因可能在红砂幼苗的生长和耐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四个相关模块的功能富集分析:对这四个模块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它们包含的基因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如催化活性、运输活性、代谢过程、响应刺激等。这说明这些模块中的基因就像一群 “多面手”,从不同方面协同作用,帮助红砂幼苗应对盐胁迫。
  4. 基因模块中核心基因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核心基因的可视化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些与表型性状相关的核心基因,如 ADK、SBT、F-box 蛋白、MYB、ZIP、PAL、METTL 和 LRR 等。这些基因就像 “指挥官”,在红砂幼苗应对盐胁迫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例如,ADK 基因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增强红砂幼苗对盐胁迫的耐受性;SBT 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和调节过程。
  5. 转录组分析的 qRT-PCR 验证:为了确保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研究人员从四个关键模块中选取了 12 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qRT-PCR 验证。结果发现,qRT-PCR 得到的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这就像给研究结果加上了一把 “安全锁”,表明转录组数据是可靠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对红砂幼苗水分代谢和离子吸收的调节作用,与其他研究中在其他植物上的发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说明不同植物在应对盐胁迫时,可能既有共同的机制,也有各自独特的策略。而且,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外源 Ca²⁺和 NO 主要通过调节盐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红砂幼苗的耐盐性。此外,研究还揭示了一些关键基因在红砂幼苗耐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耐盐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对高盐胁迫下红砂幼苗生理和转录组变化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外源 Ca²⁺和 NO 复合处理提高红砂幼苗耐盐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a²⁺和 NO 复合处理能够调节红砂幼苗的水分代谢和离子平衡,缓解盐胁迫对幼苗的伤害。同时,研究还发现了 ADK、SBT、F-box 蛋白、MYB、ZIP、PAL、METTL 和 LRR 等关键基因在红砂幼苗耐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提高植物耐盐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开发新的农业技术和策略,促进盐碱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修复。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培育更耐盐的植物品种提供有力支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