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联研究:为心血管健康护航

时间:2025年3月20日
来源: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编辑推荐:

为探究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心血管疾病(CVD)关系,研究发现高 AIP 水平增加 CVD 风险。

广告
   X   

心血管疾病(CVD),这个全球健康的 “头号杀手”,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愈发猖獗。它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还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社会的医疗负担之上。据预测,到 2050 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其危害将进一步加剧。在众多引发 CVD 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上,临床指南多聚焦于降低 LDL-C 来减少 CVD 风险,但事实证明,仅针对单一脂质标志物进行干预,难以彻底消除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作为一个新兴的生物标志物,计算公式为(TG/HDL-C),它能更全面地反映血液中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性脂蛋白之间的平衡,在评估心血管代谢风险方面比传统脂质标志物更胜一筹。大量研究表明,AIP 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脂质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差异,单次脂质测量难以反映个体长期的脂质状态。此前,关于长期 AIP 波动与 CVD 之间的关联研究较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英国纵向衰老研究(ELSA)数据库中的数据,该数据库收集了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经济、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高质量数据。研究选取了 2004 - 2017 年期间的数据,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最终纳入 3976 名参与者。研究人员计算了参与者的 AIP 指数,通过基于群体的轨迹模型(GBTM)确定 AIP 指数的轨迹,并使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 AIP 指数轨迹组与 CVD 发生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根据 AIP 从 2004 年到 2017 年的趋势变化,参与者被分为低稳定组()、中等稳定组()和高稳定组()。在 12 年的随访期间,849 名参与者发生了新的 CVD 事件。Kaplan-Meier 曲线表明,高稳定组的 AIP 水平较高,其 CVD 累积发生率也高于其他组。经过多变量调整后,与低稳定组相比,高稳定组发生 CVD 的风险更高(风险比(HR)1.33;95% 置信区间(CI)1.02 - 1.74,) ,而中等稳定组则未观察到显著差异(HR 1.20,95% CI 0.98 - 1.48,)。

亚组分析发现,AIP 轨迹与年龄、酒精摄入量存在相互作用。在年龄小于 63 岁的参与者中,高稳定 AIP 水平的人比低稳定水平的人 CVD 风险更高(HR 2.04,95% CI 1.30 - 3.19);在每日饮酒量超过 2 单位 / 天的参与者中,高稳定 AIP 水平也预示着更高的 CVD 风险(HR 2.83,95% CI 1.37 - 5.86)。敏感性分析显示,排除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参与者后,结果与主要分析相似,但排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有吸烟史的参与者后,AIP 轨迹与 CVD 风险之间的关联消失。

这项研究表明,长期高且稳定的 AIP 水平与 CVD 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小于 63 岁和每日饮酒量超过 2 单位 / 天的人群中。这意味着 AIP 控制水平可以作为 CVD 事件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也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个体的 AIP 水平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如针对性的饮食调整、规律的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等。对于 AIP 持续升高且伴有其他风险因素的人群,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干预。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观察性研究,尽管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但仍可能存在未知的混杂因素影响 AIP 轨迹与 CVD 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仅在英国的中老年人中进行,其结果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研究中部分心血管疾病结局是基于患者的自我报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强调了持续监测 AIP 水平变化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期待后续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相关结论。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