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增强高传播区疟疾消除:同步病媒控制与化疗的协同作用

时间:2025年4月2日
来源:Malaria Journal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疟疾消除策略在高传播地区的创新实践,重点探讨了室内滞留喷洒(IRS)、长效杀虫蚊帐(LLINs)、青蒿素联合疗法(ACT)与群体药物干预(MDA)等工具的协同效应。作者通过历史经验与最新实证指出,组合干预的效果取决于地区传播强度、卫生系统能力及耐药性演变,强调需构建动态适应性策略以应对Plasmodium falciparum寄生虫与蚊媒抗药性等挑战,为消除疟疾提供循证决策框架。

广告
   X   

背景

疟疾消除作为阻断本地传播的公共卫生目标,其复杂性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尤为突出。1955年全球疟疾根除计划(GMEP)的失败揭示了单一策略的局限性,而当前"高负担高影响"倡议强调需同步靶向寄生虫与蚊媒。流行病学动态变化、卫生系统薄弱及抗药性(如青蒿素耐药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构成主要障碍,要求采取基于传播强度的组合干预策略。

消除的复杂性

疟疾负担与传播强度直接相关:高传播区需更密集的干预措施。健康系统缺陷(如药物分配不均、监测不足)与生物因素(户外传播增加、气候驱动媒介扩散)交织,形成消除瓶颈。值得注意的是,乌干达东部在7年强化病媒控制后仍出现疫情反弹,凸显动态适应的必要性。

多维度干预路径

核心策略包括:

  1. 病媒控制:LLINs通过物理屏障与杀虫剂双重作用降低感染风险,而IRS通过墙面杀虫剂缩短蚊媒寿命。但模拟显示LLINs+IRS组合未必增效,需因地制宜。
  2. 病例管理:ACT替换氯喹单药疗法后显著提升疗效,但需警惕耐药突变(如Pfkelch13基因变异)。
  3. 群体干预:MDA通过同步给药降低群体寄生虫负荷,在乌干达东北部与IRS联用使发病率下降37%。
  4. 疫苗突破:RTS,S/AS01疫苗在加纳等国的试点显示54%重症防护率,但冷链需求与四剂次方案限制可及性。

协同效应机制

数学模型揭示:

  • MDA与IRS同步实施可产生超叠加效应,因药物清除寄生虫而IRS阻断传播链。
  • RTS,S疫苗与PMC联用使<2岁儿童保护期延长至8个月。
  • 季节性疟疾化学预防(SMC)结合疫苗接种的防护效果提升21%。但LLINs+IRS可能因作用靶点重叠而边际效益递减。

挑战与前瞻

生物抗性(如kdr突变致拟除虫菊酯失效)与操作瓶颈(疫苗覆盖率不足、社区参与度低)持续存在。中国广州的消除案例表明,需分阶段调整策略:从强化控制转向巩固期监测。未来方向包括开发多阶段疫苗靶向环子孢子蛋白(CSP)、优化IRS杀虫剂轮换策略,以及通过气候模型预测传播热点。

该综述最终指出,消除疟疾非技术方案的单向叠加,而是需要基于本地传播动力学、抗性图谱与社会生态的"智能组合",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卫生系统韧性与国际合作的持续投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