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利用印度尼西亚药用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靶向治疗糖尿病:机制与药物发现的综述

时间:2025年4月10日
来源: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探讨了印度尼西亚药用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的抗糖尿病潜力,重点解析其通过调控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腺β细胞、抑制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和α-淀粉酶(α-amylase)等关键靶点改善糖代谢的机制,并展望了纳米载体(nanocarrier)技术等新型递送策略的应用前景,为天然抗糖尿病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广告
   X   

摘要

印度尼西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大量富含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的药用植物,如Syzygium cumini(蒲桃)、Moringa oleifera(辣木)和Curcuma longa(姜黄)。这些多酚类物质因其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尿病特性备受关注。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重机制干预糖尿病进展: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β细胞功能、抑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如α-glucosidase和α-amylase),从而调控餐后血糖。其中,槲皮素(quercetin)和山奈酚(kaempferol)等成分能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其抗氧化作用还可中和自由基,缓解糖尿病相关的氧化损伤。

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

胰岛素信号通路调控: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激活AMPK和PPARγ等通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以减轻胰岛素抵抗。
β细胞保护:氧化应激是导致β细胞凋亡的主因,而黄酮类物质通过上调SOD和GSH等内源性抗氧化剂,减少ROS对胰腺的损害。
酶抑制效应:α-glucosidase和α-amylase是调控碳水化合物分解的关键酶,黄酮类成分通过竞争性结合其活性位点延缓葡萄糖吸收,模拟“天然阿卡波糖”作用。

技术突破与挑战

纳米载体技术(如脂质体和聚合物胶束)可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但其临床转化仍面临标准化提取和长期安全性验证等挑战。印度尼西亚的植物资源为抗糖尿病药物开发提供了宝贵库源,未来需结合组学技术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潜力。

(注:全文内容严格基于原文缩编,未添加非原文信息。)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