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实现鼻咽癌控制:基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的筛查和疫苗的作用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来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EBV(Epstein–Barr virus)在鼻咽癌(NPC)防治中的核心作用。重点介绍了基于血浆EBV DNA(PCR检测与片段组学分析)和血清抗体(抗BNLF2b等)的筛查技术突破,以及预防性/治疗性疫苗研发进展,为NPC高发区的精准防控提供重要策略依据。

广告
   X   

Abstract
鼻咽癌(NPC)在流行地区构成重大疾病负担,而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感染在该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的病因学作用。通过大规模前瞻性试验,血浆EBV DNA和针对EBV抗原的血清抗体均已独立验证为NPC早期检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通过PCR进行血浆EBV DNA分析可以识别出早期、无症状的NPC患者。新出现的研究表明,血浆EBV DNA的片段组学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时的NPC特异性,并更好地预测未来的NPC风险。最初基于抗体的NPC筛查方法基于检测针对EBV病毒衣壳抗原(VCA)或EBV核抗原1(EBNA1)的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一项人群筛查试验表明,该方法随后降低了NPC特异性死亡率。随后有报道称,单独检测抗BNLF2b抗体可实现比双抗体方法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本效益分析支持在流行地区使用EBV DNA或抗体实施NPC筛查。正在进行的研究计划侧重于开发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作为针对EBV相关疾病(包括NPC)的预防措施。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这些进展及其在NPC流行地区实施预防策略(如人群范围的NPC筛查和疫苗接种)的相关性。我们还强调了血浆EBV DNA研究提供的宝贵见解,这些见解可能有助于优化基于液体活检的其他癌症类型的筛查策略。
筛查策略的演进
基于血浆EBV DNA的检测技术通过PCR方法实现了对早期无症状NPC患者的识别,其临床价值已在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新兴的片段组学分析技术通过对血浆EBV DNA的片段特征进行深度解析,显著提升了检测时的特异性,并能更精准地预测个体未来发生NPC的风险。这项技术突破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维度。
在血清学检测方面,研究经历了从双重抗体检测到单一抗体优化的技术迭代。早期检测方案主要依赖对EBV病毒衣壳抗原(VCA)和核抗原1(EBNA1)的IgA抗体联合检测,该方案在人群筛查中已被证实可降低NPC特异性死亡率。而最新研究表明,单独检测抗BNLF2b抗体可达成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大规模筛查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疫苗研发进展
预防性疫苗与治疗性疫苗的研发成为控制EBV相关疾病的重要方向。当前研究重点聚焦于开发针对EBV感染的预防性疫苗,以及用于NPC患者的治疗性疫苗。这些疫苗策略旨在通过免疫学方法阻断EBV感染进程或清除已感染的细胞,从而从根本上降低NPC的发病风险。
成本效益与实施策略
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NPC流行地区实施基于EBV DNA或血清抗体的筛查具有显著卫生经济学价值。这些数据支持将NPC筛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通过定期检测高风险人群实现早期诊断和干预。结合疫苗接种策略,可形成从预防到早期治疗的全流程防控体系。
技术推广价值
血浆EBV DNA研究提供的技术路径和生物学见解对其他癌症的液体活检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基于片段组学的分析方法、标志物验证流程以及大规模筛查实施经验,为开发其他肿瘤类型的早期检测方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这种技术迁移潜力使得EBV相关研究超越了单一疾病范畴,具有更广泛的肿瘤防控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