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的绵羊Glenn模型中,非脉动性肺血流会诱发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时间:2025年11月14日
来源: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利用羊模型探讨Glenn手术后非脉动肺血流对肺血管内皮细胞(EC)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Glenn组肺动脉压力升高,右肺血流减少,Ach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受损,肺组织NO代谢物和eNOS蛋白水平降低,ET-1及相关蛋白表达升高,同时PAECs呈现增殖增强、凋亡抑制和血管生成激活的异常表型。结论表明,非脉动肺血流独立于低氧血症和多血细胞症,可早期诱导EC功能障碍。

广告
   X   

这项研究聚焦于单心室心脏病(SVHD)患者在进行部分上腔肺动脉连接术(Glenn手术)后,出现的肺血管疾病(PVD)及其潜在机制。Glenn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术干预手段,通常在婴儿期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上腔静脉(SVC)直接连接到肺动脉,以减轻单心室的负荷,为后续的Fontan手术奠定基础。然而,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SVHD患者仍面临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包括肺血管功能障碍,这被认为是导致其生存期缩短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肺血管内皮细胞(EC)功能障碍是肺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前兆,通常表现为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以及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血管生成和抗凋亡特征。这些变化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炎症反应和异常血流模式。然而,当前对于Glenn手术后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尤其是在缺乏这些典型病理状态的情况下,如低氧血症和红细胞增多症。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大型动物模型——经典Glenn羊模型,以模拟SVHD患者的病理状态。该模型中,非脉动性肺血流被引入到右肺,而左肺则保持正常的脉动性血流。通过这一模型,研究者希望揭示非脉动性肺血流对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中结合了体内、体外和离体实验,以全面评估这一假设。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者对七只6至8周龄的羊进行了Glenn手术,并在术后8周对这些羊进行了详细的血流动力学评估。结果显示,Glenn羊的右肺血流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左肺血流则增加。这些变化表明,非脉动性血流模式可能对肺血管内皮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肺动脉压力在Glenn羊中升高,进一步支持了非脉动性血流可能与肺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生存在关联。

在离体实验中,研究者利用肺动脉环实验检测了内皮依赖性舒张剂乙酰胆碱(Ach)引起的肺动脉松弛情况。结果显示,Glenn羊的右肺动脉对Ach的反应显著减弱,这表明其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进一步分析显示,Glenn羊的肺组织中NO代谢物水平降低,而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这提示非脉动性血流可能通过影响NO的生成和ET-1的表达,进而导致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者培养了来自Glenn羊和对照组的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s),并评估了其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情况。结果表明,Glenn羊的PAECs表现出更高的增殖率和血管生成能力,同时凋亡率显著降低。这些数据进一步支持了非脉动性血流在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还发现,Glenn羊的肺组织中,内皮素-1的前体(prepro-ET-1)和转化酶(ECE-1)的表达水平升高,而内皮素受体A(ETRA)和B(ETRB)的表达则未见明显变化。这表明ET-1的升高可能主要来源于其前体的转录增加和转化酶的活跃。此外,研究者还对人类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接受Glenn手术的儿童在术后血浆中ET-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这种升高与年龄、体重或基础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相关性。这进一步表明,非脉动性肺血流可能在没有低氧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的情况下,仍能引发ET-1的异常升高。

研究还探讨了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内皮细胞通过感受血流动力学信号,如剪切应力、静水压和循环应变,调节血管的收缩、舒张和重塑过程。在Glenn羊模型中,由于非脉动性血流的存在,内皮细胞可能无法正常感受这些信号,从而导致功能异常。例如,NO的生成受到剪切应力的调控,而慢性血流改变可能破坏这一平衡,导致NO水平下降和血管功能障碍。

此外,研究还发现,肺血管内皮细胞在Glenn手术后表现出异常的增殖和抗凋亡特性,这可能是肺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这些细胞的异常行为可能与血管生成的增加有关,而这种血管生成可能是一种适应性反应,以应对异常血流模式。然而,研究者也指出,这些变化可能与肝脏回流的缺失有关,因为肝脏可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从而在Glenn模型中形成促进血管生成的环境。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尽管该模型试图隔离非脉动性血流对内皮功能的影响,但实际临床中,SVHD患者往往同时存在低氧血症和红细胞增多症。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此外,研究者还指出,异常血流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也是导致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研究的结论表明,Glenn手术后出现的非脉动性肺血流是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关键驱动因素,这一过程独立于低氧血症和红细胞增多症。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的干预措施,如基于内皮的血管扩张药物,可能在手术初期即开始应用,以预防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然而,目前关于这些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仍较为有限,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如何在非脉动性血流模式初期,通过干预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和多方面的实验,揭示了非脉动性肺血流在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未来开发针对SVHD患者肺血管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同时,研究也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其他潜在因素如炎症反应、血流模式差异和远端血管床的影响,以全面理解这一病理过程并推动相关治疗手段的发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