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基底节回路中的整合器动态机制对灵活的运动时序调控起着关键作用

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灵活控制运动定时对行为至关重要,前额叶皮层(ALM)和纹状体通过渐变式神经活动(如ramping活动)实现时间感知。通过光遗传学抑制和同步多区域电生理记录,发现抑制ALM会导致计时器暂停,而抑制纹状体则使其回溯。ALM编码试验历史并作为输入传递至纹状体,纹状体作为整合器通过时序动态调整舔时。行为实验显示,ALM抑制引起的舔时偏移与抑制时长接近,而纹状体抑制则导致更显著且依赖抑制时长的偏移。模型分析表明,纹状体通过正反馈网络形成稳定吸引子,实现时间积分,而ALM作为前扣带回皮层区域,提供关键输入并跟踪动态。该研究为基底神经节回路在灵活行为中的应用提供了机制解释。

广告
   X   

在日常行为中,精确而灵活地控制动作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人类的言语交流、驾驶,还是动物的觅食和躲避威胁,这些行为都需要对时间进行精确调控。没有这种能力,行为将局限于即时反应,无法适应复杂的任务需求。研究显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动作开始前表现出逐渐增加的神经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为“坡度活动”(ramping activity),其变化的斜率能够预测动作的起始时间。然而,由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具有相似的坡度动态,并且两者都对时间控制行为至关重要,因此区分它们在时间控制中的具体作用仍是一个挑战。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在执行灵活舔水任务的实验中对小鼠进行了扰动实验,并结合多区域神经活动记录。他们发现,短暂抑制前额叶皮层会导致其活动迅速恢复到抑制前的水平,并且重新开始坡度变化,从而导致舔水动作的时间发生显著偏移,接近于抑制的持续时间。相反,短暂抑制纹状体则会使得坡度活动在两个区域中逐渐减弱,之后从抑制后的水平恢复,导致舔水动作的时间偏移超过了抑制的持续时间。这些结果表明,抑制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分别起到了暂停和重置“计时器”的作用,支持了纹状体是计时器网络的一部分,负责整合来自前额叶皮层的输入并生成调节动作时间的坡度活动。

从动态系统角度看,神经元群体的活动轨迹是在高维状态空间中进行的,每个维度代表单个神经元的活动状态。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稳定某些活动模式,称为吸引子。缓慢的动态变化,例如连续或浅层吸引子,可以实现对网络输入的时空整合。这种整合网络能够通过时间整合非坡度输入(如阶跃输入)来生成坡度活动,输入强度调节坡度速度。因此,这种整合机制被认为可能支持了灵活动作时间的神经基础。

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活动都会受到外部输入的影响,同时它们在行为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前额叶皮层可能作为输入提供者,而纹状体则可能作为整合者。此外,某些区域可能同时扮演输入和输出角色。为了探索这些区域在时间控制中的具体功能,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不同的扰动实验,并结合多区域神经活动记录。他们发现,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在抑制后迅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且其动态变化在抑制后继续进行,导致舔水动作的时间发生了与抑制持续时间接近的偏移。这表明前额叶皮层可能作为计时器的输入和跟随者,而非独立的整合器。

相比之下,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效果。纹状体的坡度活动和对舔水时间的预测在抑制后逐渐衰减,并且从抑制后的水平重新开始,导致舔水时间发生了比前额叶皮层抑制更大的偏移。这表明纹状体可能在时间控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活动的整合可能受到前额叶皮层输入的影响。这种整合可能通过正反馈回路实现,而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入传递。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仍然保留了时间信息,这支持了纹状体作为计时器的观点。此外,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表现出一种“回退”现象,类似于计时器被重置后的时间偏移。这种现象表明,纹状体的活动可能与计时器的整合机制有关。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机制,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个计时器模型。该模型将时间视为一个连续的积分过程,类似于沙漏或水钟。在模型中,前额叶皮层的抑制相当于暂停或减缓计时器的运行,而纹状体的抑制则相当于将计时器重置,使其从更低的水平开始运行。这种模型能够解释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的不同作用,并且支持它们共同参与时间整合的观点。

研究还发现,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活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性。例如,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在抑制后迅速恢复,而纹状体的活动则逐渐衰减并从抑制后的水平重新开始。这种差异表明,前额叶皮层可能作为计时器的输入,而纹状体则作为计时器的整合者。此外,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仍然保留了时间信息,这可能与其在时间整合中的关键作用有关。

在动态系统中,活动状态的演变不仅依赖于初始条件,还受到外部输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仅基于初始条件的模型可以解释时间的缩放现象,但无法解释前额叶皮层抑制后活动的恢复。相比之下,整合模型能够自然地解释缩放和恢复现象,提供了一个更为简洁的解释。然而,初始条件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研究还提出,前额叶皮层的输入可能通过一个亚皮层整合器(如黑质网状部和丘脑)实现时间整合。这种整合器可能通过多突触通路将时间信息反馈到前额叶皮层,从而实现其在不同区域中的相似活动模式。此外,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表现出一种“回退”现象,类似于计时器被重置后的时间偏移,这可能与其在时间整合中的作用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前额叶皮层的抑制导致计时器暂停,而纹状体的抑制则导致计时器重置。这种区别支持了纹状体作为时间整合器的观点,而前额叶皮层则作为输入和跟随者。此外,研究还发现,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性,例如在抑制后迅速恢复,而纹状体的活动则逐渐衰减并从抑制后的水平重新开始。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不同的实验条件测试,包括改变提示强度和任务设计。他们发现,提示强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时间整合的速率,而任务设计的变化则能够改变时间偏移的幅度。这些结果支持了时间整合机制的普遍性,并表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研究还强调了扰动实验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多区域神经活动记录,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分析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的具体作用。他们发现,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在抑制后迅速恢复,而纹状体的活动则逐渐衰减并从抑制后的水平重新开始。这种差异表明,前额叶皮层可能作为计时器的输入,而纹状体则作为计时器的整合者。

研究还探讨了不同区域在时间整合中的具体作用。例如,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可能通过多突触通路影响纹状体的整合过程,而纹状体的活动则可能通过反馈机制影响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解释了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的相似活动模式。

此外,研究还发现,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仍然保留了时间信息,这可能与其在时间整合中的关键作用有关。例如,纹状体的活动在抑制后逐渐衰减,并且从抑制后的水平重新开始,导致舔水时间发生了与抑制持续时间相匹配的偏移。这种现象表明,纹状体的活动可能与计时器的整合机制有关。

研究还探讨了时间整合的不同机制。例如,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可能通过正反馈回路实现时间整合,而纹状体的活动则可能通过多突触通路实现时间整合。这些不同的机制可能解释了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的不同作用。

总的来说,研究揭示了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在时间控制中的不同角色。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可能作为计时器的输入,而纹状体的活动则作为计时器的整合者。这种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时间控制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进一步的扰动实验和多区域神经活动记录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时间整合的神经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