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变细胞表面的组合编码来重新连接嗅觉回路

时间:2025年11月21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细胞表面蛋白(CSPs)的共组合调控可重连果蝇嗅觉电路并改变行为。通过表达调控和RNA干扰,在DA1-ORN中调整CSPs组合,成功将轴突从DA1-PN转接至VA1v-PN,并验证了该连接重组导致雄性间相互求偶行为增强。该策略可扩展至其他ORN类型(如VA1d-ORN)的重连至不同PN类型(VA1v、DC3、DL3),表明CSPs的协同作用是神经连接形成的核心机制,为发育神经生物学和人工电路设计提供新工具。

广告
   X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精确连接是大脑功能实现的基础。神经元通过复杂的机制寻找并建立与特定靶点的连接,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多种细胞表面蛋白(CSPs)的协同作用。尽管已有许多CSPs被发现可以引导轴突到达特定的目标区域,但如何通过这些蛋白质的组合实现神经元之间的精准配对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选择在果蝇嗅觉回路中进行实验,研究一种特定类型的嗅觉受体神经元(ORN)与不同类型的突触后神经元(PN)之间的连接如何被重新配置。这项研究揭示了CSPs在神经连接中的核心作用,并展示了通过调整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以实现神经回路的重构,从而改变神经元的连接模式和行为表现。

果蝇的嗅觉系统提供了研究神经连接机制的理想模型。在成年果蝇中,大约有50种ORN与50种PN形成一对一的连接,分布在50个独立的嗅球(glomeruli)中。这种结构不仅为理解神经元如何在发育过程中找到正确的连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使得科学家能够通过精确的实验手段来操控特定神经元的连接方式。研究团队选择了两种特定的嗅球——DA1和VA1v,因为它们在发育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轴突轨迹,且在成年果蝇中处理的信号对雄性求偶行为具有相反的影响。DA1-ORN通常对一种称为cVA的飞虫信息素作出反应,而这种信息素会抑制雄性之间的求偶行为;相反,VA1v-ORN则对另一种信息素PA作出反应,PA能够促进雄性之间的求偶。因此,通过重新配置DA1-ORN与VA1v-PN之间的连接,可以实现对求偶行为的调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种遗传操作策略。第一种策略是增强DA1-ORN与DA1-PN之间的排斥作用,从而削弱它们的自然连接;第二种策略是减弱DA1-ORN与VA1v-PN之间的排斥作用,以促进它们的连接;第三种策略是匹配DA1-ORN与VA1v-PN之间的吸引信号,使它们的连接更加稳定。通过这三种策略的组合,研究团队成功地将DA1-ORN的连接从其原本的DA1-PN转向了VA1v-PN,这一转变不仅在解剖学上得到了验证,也在生理和行为层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在重新连接后的果蝇中,原本对cVA有抑制反应的DA1-ORN现在能够激活VA1v-PN,从而改变了其对信息素的响应模式,并导致雄性之间的求偶行为显著增加。

研究还发现,这种重新连接不仅局限于DA1-ORN与VA1v-PN之间,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ORN与PN之间的连接。例如,研究团队尝试将VA1d-ORN的轴突重新连接到三个不同的PN类型——VA1v-PN、DC3-PN和DL3-PN。通过调整相应的CSPs表达水平,他们成功地将VA1d-ORN的连接从原本的VA1d-PN转移到了这些新的PN类型。这一发现表明,CSPs的组合表达模式可以被用来选择特定的神经元配对,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单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此外,研究还表明,这些CSPs可能属于不同的蛋白家族,但它们在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神经元之间的吸引和排斥行为。

在生理层面,重新连接的神经元对特定信息素的反应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在重新连接后的果蝇中,VA1v-PN对cVA的响应被增强,而对PA的响应也得到了加强。这表明,通过改变CSPs的表达模式,可以调整神经元对信息素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整个神经回路的功能。同时,行为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生理变化的实际影响。在重新连接的雄性果蝇中,它们对其他雄性表现出更强的求偶行为,甚至形成了“求偶链”现象,即一只雄性试图求偶前方的雄性,同时被后方的雄性求偶。这一行为的改变不仅反映了神经连接的变化,也表明了CSPs在神经回路形成中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经回路的重新配置并非完全依赖于单一CSP的表达变化,而是需要多个CSPs的协同作用。研究团队通过调整五种CSPs的表达水平,实现了DA1-ORN与VA1v-PN的几乎完全连接。这五种CSPs包括Kek1、Fili、Ptp10D、Ten-a和Con。在这些CSPs中,Kek1和Fili主要负责增强DA1-ORN与DA1-PN之间的排斥作用,而Ptp10D的减少则降低了DA1-ORN与VA1v-PN之间的排斥。同时,通过调整Ten-a和Con的表达水平,使得DA1-ORN与VA1v-PN之间的吸引作用得以匹配。这种多因素的调控方式表明,CS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组合编码”系统,该系统能够指导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连接目标。

此外,研究还发现,这种重新连接的行为变化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雄性果蝇,而是在整个群体中表现出来。例如,在实验中,重新连接的雄性果蝇与未被重新连接的雄性果蝇进行互动时,表现出更强的求偶倾向。这提示我们,CSPs的表达变化可能对整个种群的社交行为产生影响,而不仅仅是单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种发现为理解神经回路如何通过改变连接方式来适应不同的行为需求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实验方法上,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验证他们的假设。首先,他们使用了split-GAL4系统来特异性地标记DA1-ORN和VA1d-ORN,确保遗传操作仅影响这些特定的神经元类型。然后,他们利用QF/QUAS和LexA/LexAop系统来同时标记不同类型的PN,以便观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情况。通过这些技术,他们能够精确地测量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并分析其对信息素的反应。同时,他们还使用了钙成像技术,通过检测GCaMP7b等荧光探针的信号变化,评估神经元的活动水平。这些方法的结合使得研究团队能够从多个层面验证他们的发现,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的发现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为未来的神经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范式。通过调整少量CSPs的表达水平,就可以实现神经元连接的重新配置,这表明神经回路的形成可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观点,即神经元连接是固定且不可改变的。相反,它暗示了神经连接的可塑性可能源于CSPs的组合表达模式,而这些模式可以被人为干预,从而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这种灵活性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允许神经系统在不同环境或行为需求下进行适应性调整。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展示了CSPs在神经连接中的核心作用,并揭示了通过调整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以实现神经元连接的重新配置。这种重新连接不仅改变了神经元的生理特性,还影响了果蝇的求偶行为,为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机制和功能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研究也表明,CSPs的组合表达模式可能是一个通用的机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连接,而不仅仅是嗅觉系统。这一发现为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也为探索神经系统如何通过改变连接方式来适应环境变化打开了新的大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