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根据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健康中心的临床前研究,血块的形成是对来自癌症患者肺部的信号的反应,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来自其他器官部位。血栓是晚期癌症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通常,血块的形成是为了防止伤口出血,但癌症患者即使没有受伤也可能形成血块,这些血块会堵塞血管,切断器官的血液循环。这项发表在2月11日《Cell》杂志上的研究揭示,肿瘤通过释放趋化因子(一种分泌的蛋白质,随后循环至肺部)来驱动血栓形成。一旦到达肺部,趋化因子促使一种名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释放附着在血小板上的小泡,从而形成危及生命的血块。
这一发现可能会催生新的诊断测试,以确定凝血风险,并开发更安全的治疗方法,针对问题的根源以预防血栓。这项工作重新定义了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传统观点认为血管壁或肿瘤细胞本身是血栓形成的罪魁祸首,而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血栓是在肺部形成的,这一观点在过去并未被广泛认可。
“我们的研究发现,高达60%的癌症患者死于血栓而非癌症本身。这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药物可以预防血栓,但不能无条件地给所有患者使用,因为这可能导致过度出血。同时,我们无法预测哪些患者有高血栓风险,哪些患者能从药物中受益。”研究第一作者、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儿科细胞生物学讲师Serena Lucotti博士指出。
在一系列小鼠和人体组织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不同肿瘤释放的趋化因子CXCL13数量不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释放的CXCL13相对较少。然而,如果这些肿瘤细胞扩散到肺部,它们可以通过释放CXCL13并局部影响间质巨噬细胞来触发血栓形成。相比之下,胰腺癌会向血液中分泌高水平的CXCL13,这种高水平的趋化因子会循环至肺部的巨噬细胞,因此这些肿瘤细胞不需要靠近肺部即可发挥作用。
其他实验显示,在与CXCL13相互作用后,肺间质巨噬细胞在其表面发出带有粘附分子整合素β2的小泡。整合素β2呈开放构象,可以附着在血小板上并引发凝块形成。研究人员用一种阻断囊泡结合整合素β2与血小板结合的抗体治疗小鼠,结果发现,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接受抗体治疗的早期或晚期癌症小鼠不仅血栓数量减少,而且转移也显著减少。Lucotti博士表示:“这很重要,因为对于转移的患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她正在开发一种人类抗体,以阻断患者体内整合素β2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还希望整合素β2能成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为了验证这一概念,研究小组分析了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摩尔癌症中心的一些胰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通过比较患者发生血栓前后采集的血液样本,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血液中细胞外囊泡上的整合素β2水平轻松准确地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
这项研究强调,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仅影响未来的转移部位,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这些器官可能会受到血栓形成等系统性并发症的影响,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我们不仅要关注未来的转移部位,还要关注其他器官,这些器官可能会受到血栓形成等系统性并发症的影响,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负责人、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David Lyden博士指出。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