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典ALK7/β-catenin-MMP通路促进胰腺癌转移的新机制:基底膜破坏与血管内渗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5年7月5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转移过程中血管屏障突破机制不明的难题,揭示了ALK7受体通过β-catenin介导的双重促转移机制:一方面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强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另一方面上调MMP7/9表达促进基底膜降解。通过构建原位转移模型和3D微流控芯片平台,证实ALK7抑制可显著减少肺转移并保护血管完整性,为靶向早期转移提供新策略。

广告
   X   

胰腺导管腺癌(PDAC)被称为"癌中之王",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0%,80%患者在确诊后两年内死于转移。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具有独特的纤维化微环境,肿瘤细胞需要突破致密的基质屏障和血管基底膜才能进入血液循环。然而,目前对PDAC细胞突破血管屏障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家族成员ALK7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显示其具有抑癌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其促进肿瘤进展,这种矛盾可能源于不同研究关注的转移阶段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康奈尔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多种前沿技术手段,包括:建立原位胰腺癌自发转移小鼠模型进行体内验证;采用3D微流控血管芯片模拟肿瘤-血管相互作用;运用RNA测序分析ALK7调控的分子网络;结合基因敲除和药理学抑制手段阐明ALK7功能。这些方法为揭示ALK7在PDAC转移中的双重作用机制提供了多层次证据。

研究结果部分,首先在"Pharmacological ALK7 inhibition suppresses spontaneous PDAC metastasis in an orthotopic PDAC model in vivo"中,发现ALK7抑制剂SB431542处理虽然不影响原发瘤生长,但显著减少了肝脏和肺部的转移灶,且未观察到明显毒性。随后在"Genetic ALK7 inhibition suppresses spontaneous PDAC metastasis in an orthotopic PDAC model in vivo"中,通过shRNA敲低ALK7证实了这一发现,并发现ALK7高表达与PDAC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A non-canonical ALK7/β-catenin axis promotes EMT and aggressiveness in PDAC"揭示了分子机制:ALK7通过非经典信号通路激活β-catenin,上调ZEB1、SLUG等EMT转录因子,同时促进c-Myc、CD44等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而"ALK7/β-catenin signaling upregulates MMP7/9 expression and enhances PDAC invasiveness"则发现ALK7/β-catenin轴显著上调MMP7/9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形成侵袭性伪足。

在转移过程解析部分,"MMP inhibition minimally affects PDAC extravasation"显示MMP抑制剂Batimastat对肿瘤细胞外渗影响有限;而"MMP inhibition effectively blocks PDAC intravasation by preserving basement membrane integrity"和"Genetic inhibition of ALK7 preserves basement membrane integrity and endothelial barrier, limiting PDAC intravasation"则共同证明,ALK7-MMP通路主要通过破坏血管基底膜促进肿瘤内渗,这一发现通过3D芯片实验和小鼠模型得到验证。

这项研究的重要结论在于:ALK7作为双重促转移调节因子,通过β-catenin同时调控肿瘤细胞可塑性(EMT)和微环境重塑(MMP分泌),特别在血管内渗这一限速步骤中发挥关键作用。临床意义在于:针对ALK7的干预策略可能特别适用于阻断PDAC早期转移,且治疗时间窗应集中于原发瘤阶段。研究创新性地使用器官芯片技术解析了转移不同阶段的分子需求差异,为开发阶段特异性抗转移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MMP抑制剂在晚期癌症临床试验中效果不佳,但本研究提示其在预防早期转移方面可能具有独特价值,这一发现为重新定位MMP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