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丘脑-皮层结构连接沿皮质可塑性层级轴发育的模式及其环境敏感性研究

时间:2025年7月5日
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通过构建高分辨率丘脑-皮层连接图谱,揭示人类发育过程中丘脑-皮层结构连接的异时性成熟遵循感觉运动-联合皮层(S-A)轴层级规律。研究发现,与联合皮层相连的丘脑通路发育时间最长,具有神经化学(E/I比)、结构(髓鞘化)和功能(BOLD波动幅度)层面的可塑性特征,并对社会经济环境表现出高度敏感性。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为理解皮层发育的时空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广告
   X   

人类大脑皮层的发育遵循着从感觉运动区到联合皮层的层级时序,这种长达十余年的异步成熟过程暗示着存在精确的时序调控机制。动物研究表明,丘脑输入对皮层可塑性窗口的开启和关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一现象是否存在于人类高度发达的联合皮层尚不清楚。更关键的是,丘脑连接如何协调皮层发育与环境适应的关系,成为理解个体神经发育差异的重要科学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整合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在三个独立青少年队列(n=2,676)中系统研究了丘脑-皮层结构连接的发育规律。研究首先利用人类连接组计划(HCP)的群体平均扩散模板,构建了包含200余个皮层靶区的丘脑连接束路追踪图谱。该图谱通过确定性纤维追踪(deterministic tractography)和严格的解剖学验证,首次实现了对人类丘脑投射通路的精确定位。

研究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1)基于QSDR和GQI重建的高精度扩散磁共振数据处理;(2)自动化束路识别(auto-track)结合Hausdorff距离匹配的个体化连接重建;(3)广义加性模型(GAM)量化发育轨迹;(4)核心-基质(C-Mt)梯度分析丘脑细胞类型特异性连接模式;(5)神经化学(E/I比)、髓鞘化(T1/T2比)和功能(BOLD波动)等多模态发育标志物关联分析。

丘脑皮层连接图谱的构建与验证

研究人员使用HCP年轻成人数据集(n=1,065)构建群体水平的丘脑连接图谱,覆盖90%的皮层区域。验证显示,该图谱准确再现了已知的丘脑核团投射规律:核心样(PVALB+)神经元主要投射感觉运动皮层,而基质样(CALB1+)神经元偏向联合皮层。连接分数各向异性(FA)沿S-A轴递减,符合动物研究中"密集感觉投射-稀疏联合投射"的解剖特征。

发育异时性的层级模式

在8-23岁青少年中,90%的丘脑连接表现出显著的FA发育变化。成熟时间存在11年的跨度差异:初级运动区连接(如Brodmann 4区)最早成熟(约12岁),而前额叶连接(如8BL区)最晚成熟(约23岁)。Neurosynth解码显示,早期成熟通路支持感觉运动功能,晚期通路则与执行控制相关。

与皮层可塑性标志的时空耦合

丘脑连接成熟时间与三个皮层可塑性指标高度相关:较晚成熟的连接对应更缓慢的E/I比下降(r=0.45)、更平缓的髓鞘增长(r=-0.43)以及更晚出现的BOLD波动衰减(r=0.30)。这种跨模态一致性提示丘脑输入可能通过调节PV中间神经元活动,层级式控制皮层兴奋/抑制平衡。

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邻里环境(非家庭)因素对连接FA影响最大,且效应量沿S-A轴递增。处于社会经济劣势社区的青少年,其前额叶丘脑连接的FA值普遍较低。这种环境敏感性在精神疾病高风险的HBN样本中同样存在,暗示丘脑-皮层发育异常可能是精神障碍的环境脆弱性基础。

该研究确立了丘脑在人类皮层发育时序调控中的核心地位,首次证明丘脑-皮层结构连接的成熟与皮层可塑性窗口的层级性关闭存在时空耦合。发现的环境敏感期差异为理解青少年脑发育的个体差异提供了新机制,也为针对不同皮层系统的干预时机选择提供了生物学依据。所发布的丘脑连接图谱将成为研究神经发育障碍的重要工具。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