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洋变暖导致藻类毒素增加:通过弓头鲸粪便揭示的食物网传递机制

时间:2025年7月12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北极海洋变暖背景下有害藻华(HABs)毒素在食物网中累积的风险问题,通过分析19年间205头弓头鲸粪便样本中的藻类毒素(DA和STX),首次建立了海洋热通量、开放水域面积等环境参数与毒素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弓头鲸体内藻毒素浓度与太平洋入流热通量显著相关(P<2.9×10-7),证实气候变暖通过促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孢囊萌发和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生长,导致北极食物网毒素暴露风险上升,这对依赖海洋资源的阿拉斯加原住民社区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该成果发表于《Nature》,为北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重要生物标志物。

广告
   X   

北极地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剧变,过去二十年里海冰的快速消融和海水温度上升已彻底改变了太平洋北极海域的生态格局。这种变化带来一个隐藏危机:温暖的海水和扩大的开放水域为产毒藻类如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和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创造了理想繁殖条件,它们产生的神经毒素——石房蛤毒素(STX)和软骨藻酸(DA)——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威胁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然而,关于这些毒素在北极食物网中长期变化的数据一直缺失,使得风险评估成为难题。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西北渔业科学中心的Kathi A. Lefebvre团队与阿拉斯加原住民捕鲸社区合作,创新性地利用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作为"生物采样器",通过分析2004-2022年间205头 subsistence harvest(自给性捕捞)弓头鲸的粪便样本,首次揭示了北极食物网中藻类毒素与气候变化的定量关系。这项发表在《Nature》的研究表明,北极变暖正在显著增加海洋生物和人类接触有害藻华毒素的风险。

研究团队运用了三个关键技术: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粪便中的DA和STX浓度;2)通过扫描电镜(SEM)鉴定粪便中的伪菱形藻硅质壳体;3)整合海洋锚系观测数据计算热通量,并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海冰范围数据进行时空关联分析。

藻类毒素的流行与来源
研究发现弓头鲸粪便中STX检出率(44-100%)显著高于DA(0-100%),这与北极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的亚历山大藻孢囊床有关。通过扫描电镜在粪便中鉴定出高毒性伪菱形藻P. cf. seriata的硅质壳体,其DA含量高达6,259 ng/g。

热通量与毒素浓度的关联


海洋热通量数据揭示:高DA组(>100 ng/g)与过去20天内东南向热通量增强显著相关,而STX高浓度组(>50 ng/g)仅需10天内的热通量积累。这种差异源于亚历山大藻具有本地孢囊床和外来种群双重来源,而伪菱形藻仅依赖水体输送。

风压系统的影响机制
东北强风期间,波弗特高压增强会抑制巴罗峡谷的太平洋水流出,减少热通量和有毒藻类输入;反之,高压减弱时毒素浓度升高。这种大气-海洋耦合机制解释了年际毒素浓度波动。

开放水域面积的临界作用


6月开放水域面积异常与7月海表温度(SST)显著正相关(R=0.77)。在DA检出率100%的年份,6-9月开放水域面积均显著大于低检出率年份,证实早季融冰通过延长藻类生长季增加毒素暴露风险。

这项历时19年的研究首次提供了气候变化与北极食物网毒素累积的机制性证据。190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的夏季SST在2000年后加速上升,同期最小海冰范围持续缩减。这种变暖趋势通过两种途径加剧毒素风险:一方面促进亚历山大藻孢囊萌发(7-9°C时仅需10天,而1-2°C需42-85天);另一方面加速伪菱形藻等浮游藻类的北迁。

研究对依赖海洋资源的阿拉斯加原住民社区具有深远意义。这些社区五千年来以弓头鲸等海洋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而毒素积累可能导致麻痹性贝类中毒(PSP)和记忆缺失性贝类中毒(ASP)。作者建议将弓头鲸监测作为北极生态系统健康的"哨兵"系统,为原住民食品安全提供早期预警。该成果不仅为理解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奠定了科学基础。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