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M2.5排放毒性差异调控:基于源解析与健康风险评估的创新框架

时间:2025年7月12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实地监测与空气质量模型,首次建立了PM2.5相对毒性当量排放清单,揭示不同排放源(如居民固体燃料燃烧、冶金工业等)单位质量PM2.5毒性差异高达百倍,提出基于细胞毒性的精准控污策略,为清洁空气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广告
   X   

细颗粒物(PM2.5)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每年导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但其毒性并非"一刀切"。最新研究通过毒性当量校正发现:居民燃煤炉具排放的PM2.5毒性强度称冠,单位质量毒性是电力行业的百倍,冶金工业颗粒物和机动车刹车磨损颗粒紧随其后。研究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PM2.5源谱毒性数据库,数据显示2005-2021年间,尽管工业部门贡献了57.5%的PM2.5质量减排,但居民燃烧源却主导了80%的毒性当量减排——这解释了为何某些区域PM2.5质量浓度下降但健康收益未达预期。该研究创新性提出"毒性权重调控"概念,建议将冶金工业粉尘的金属组分、柴油车尾气的多环芳烃等特征毒理指标纳入环境标准,犹如给不同污染源贴上"健康危险系数"标签。不过科学家也强调,这套基于体外细胞实验的毒性分级体系,还需通过人群流行病学研究验证其与临床终点(如心血管疾病、肺癌)的关联性,才能真正成为环境政策的"健康导航仪"。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