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缺乏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内源性锂稳态失衡及新型锂盐治疗的突破性发现

时间:2025年8月8日
来源:Nature

编辑推荐:

这篇开创性研究揭示了内源性锂(Li)在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病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多组学分析发现,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即出现脑锂水平显著降低,淀粉样斑块(Aβ)会进一步螯合锂离子。研究证实锂缺乏通过激活GSK3β激酶加剧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pSer202/pSer396)和神经炎症,而新型低结合性锂盐(锂乳清酸盐,LiO)可有效绕过淀粉样斑块 sequestration,在AD小鼠模型中逆转病理改变并恢复认知功能。

广告
   X   

锂缺乏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内源性锂的生理作用与AD早期改变

金属组学分析揭示,在27种检测金属中,锂(Li)是唯一在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前额叶皮层(PFC)中显著降低的元素。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发现AD患者淀粉样斑块中锂浓度比邻近非斑块区域高3-4倍,导致功能性锂生物利用度下降。这种改变在AD小鼠模型(J20和3xTg)中得到完美复现:淀粉样沉积使可溶性皮层锂减少47-52%,与认知测试分数呈正相关。

锂缺乏的致病机制

通过定制缺锂饲料(锂含量降低92%)建立的动物模型显示,皮层锂水平降低50%即导致多重病理改变:

  • Aβ病理:3xTg小鼠海马区斑块负荷增加3倍,野生型小鼠皮层Aβ42水平显著升高

  • Tau病变:磷酸化tau(CP13和PHF1抗体标记)在CA1神经元积累3-4倍,出现硫磺素S阳性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样结构

  • 突触与髓鞘损伤:高尔基染色显示树突棘密度降低,突触素(SYP)和PSD-95表达减少;少突胶质细胞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等关键基因表达下调

  • 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CD68+细胞增加,促炎因子(IL-6、TNF等)释放增多,Aβ清除能力下降40%

单细胞转录组的深度解析

对64,772个海马细胞核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nRNA-seq),发现锂缺乏引起跨细胞类型的转录组重编程:

  • 兴奋性神经元:突触信号通路(Homer1、Grm3等)下调,神经退行性通路激活

  • 少突胶质细胞:髓鞘形成相关基因(Mbp、Mag等)显著抑制

  • 小胶质细胞:呈现疾病相关表型,GPNMB+亚群扩增

    与人类AD活检组织比较显示,锂缺乏与AD早期(Aβ沉积)和晚期(Aβ+tau病理)阶段的转录组特征高度重叠(P<10-14)

GSK3β的核心调控作用

锂缺乏通过多重机制激活GSK3β:

  • 表达量增加:海马区总GSK3β蛋白水平升高2倍

  • 活化增强:pTyr216-GSK3β增加,pSer9-GSK3β抑制比降低

  • 下游效应:β-catenin核转位减少,Wnt信号通路抑制

    使用GSK3β抑制剂CHIR99021可逆转锂缺乏导致的病理改变:使小胶质细胞Aβ吞噬功能恢复85%,tau磷酸化水平降低70%,髓鞘完整性改善。

突破性治疗策略

针对锂被Aβ螯合的特性,研究团队筛选16种锂盐后发现:

  • 导电性测试:锂乳清酸盐(LiO)的电导率比临床常用碳酸锂(LiC)低60倍

  • 结合实验:LiO对Aβ42纤维和寡聚体的结合亲和力(EC50)比LiC低3-5倍

    在晚期AD模型(18月龄3xTg小鼠)中,生理剂量LiO(4.3μEq/l)治疗9个月:

  • 使非斑块区锂浓度提高2.5倍

  • 斑块负荷减少70%,磷酸化tau减少65%

  • 认知功能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测试中完全恢复

衰老与认知保护的启示

在正常衰老野生型小鼠中,长期LiO治疗:

  • 阻止年龄相关的小胶质细胞激活(CD68+细胞减少80%)

  • 维持突触密度(CA1区树突棘数量增加90%)

  • 逆转空间记忆衰退(水迷宫潜伏期缩短60%)

    人类队列研究显示,皮层锂/血清比与复合素(complexin)等突触蛋白表达正相关,提示锂稳态可能是认知弹性的重要决定因素。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阐明内源性锂在AD病理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早期生物标志物,又是多重病理环节的调控枢纽。开发的低结合性锂盐策略为AD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其生理剂量给药方案避免了传统锂剂的毒副作用,具有重要转化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