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大自然中,绿头鸭(Aix galericulata)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鸟类。它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曾经主要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越冬。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绿头鸭存在部分迁徙现象,南方一些地区不仅是传统越冬地,还成为了繁殖地。然而,人们对这些留居种群的了解十分有限,比如它们在繁殖期的数量、栖息地需求等,都缺乏足够的研究。而且,与传统繁殖地相比,南方新繁殖地的绿头鸭在繁殖行为和栖息地选择上似乎发生了变化,却不清楚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更好地保护绿头鸭,贵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此次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Zoology》上,为深入了解绿头鸭留居种群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推动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鸟类繁殖部分迁徙现象的理解。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一是野外调查,在 2020 年 5 月下旬绿头鸭繁殖后期,使用鸟类望远镜沿着乌江支流的丰乐河、雪基河和业茂河进行观察计数;二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记录栖息地空间坐标,测量 7 个栖息地变量;三是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如用二项式检验比较性别比例,用逻辑回归分析栖息地利用情况。
研究结果如下:
- 种群调查:在研究区域 15 个地点共记录到 36 只绿头鸭,包括 13 只成年鸭和 23 只雏鸭,平均种群密度为 3.51 ± 3.06 ind./km。成年鸭的雄雌性别比为 0.44:1,且观察到的成年雄性均保留繁殖羽。雏鸭大多(78%)成群跟随成年雌性在河中活动。
- 微栖息地利用:对繁殖后期使用和可用栖息地数据的分析表明,河流宽度(width.river)、距森林边缘距离(dist.forest)和距道路距离(dist.road)等栖息地变量存在显著差异。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山谷开口程度(deg.valley)、距森林边缘距离(dist.forest)和距最近人类居住地距离(dist.settlement)是最佳候选模型中最重要的解释变量。综合来看,绿头鸭偏好使用靠近森林边缘、山谷较窄且靠近人类居住地的觅食地点。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绿头鸭繁殖地的扩张可能是由于种群增长和传统繁殖栖息地的恶化。此次研究中观察到的性别比结果表明,绿头鸭在繁殖后期会经历完全换羽,这使得雄性在换羽期间较难被观察到。同时,河流沿岸的茂密植被对留居绿头鸭的栖息地利用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类活动的干扰。但目前,绿头鸭留居种群面临诸多威胁,如适宜的湿地和森林栖息地稀缺且碎片化,繁殖地靠近人类活动区域也存在潜在风险。不过,绿头鸭在繁殖行为上具有一定适应性,会利用非传统的巢穴。总体而言,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绿头鸭在传统越冬地新繁殖地的留居种群结构和繁殖后期栖息地利用情况,强调了距森林边缘距离对其繁殖后期栖息地利用的潜在限制作用。这为绿头鸭留居种群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理解鸟类繁殖部分迁徙的原因和后果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后续的保护工作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