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瑞典隆德大学团队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首次揭示24小时尿液去甲变肾上腺素(tU-normetanephrine)与肾上腺腺瘤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HR 1.47,95% CI 1.27-1.69)。该研究纳入879例患者,中位随访9.9年,发现这一常规检测指标或可成为肾上腺偶发瘤风险分层新工具,为临床评估自主皮质醇分泌(MACS)与交感神经系统(SNS)的潜在关联提供新视角。
肾上腺偶发瘤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肾上腺腺瘤。尽管多数腺瘤无功能,但约45%患者存在轻度自主皮质醇分泌(MACS),这类患者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然而,目前对MACS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亟需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识别高风险患者。与此同时,作为交感神经系统(SNS)活性的间接标志物,尿液变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虽广泛用于嗜铬细胞瘤筛查,但其在肾上腺腺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尚未被探索。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历时17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首次揭示了24小时尿液去甲变肾上腺素(tU-normetanephrine)与肾上腺腺瘤患者死亡风险的显著关联,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研究团队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从瑞典南部两家内分泌转诊中心纳入2005-2015年间879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24小时尿液样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tU-metanephrine和tU-normetanephrine;2)1mg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评估皮质醇分泌状态;3)瑞典国家死亡登记系统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等混杂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在9.9年中位随访期间,278例(31.6%)患者死亡。关键发现包括:
讨论部分指出,这是首个证实tU-normetanephrine可作为肾上腺腺瘤独立预后标志物的研究。其临床意义在于:1)为现有风险评估体系补充生化指标;2)提示SNS过度激活可能是MACS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潜在机制;3)支持肾上腺皮质-髓质交互作用假说。研究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无法确立因果关系,以及未纳入血浆metanephrines数据。未来需前瞻性研究验证这一发现,并探索手术干预对tU-normetanephrine水平的影响。该研究为理解肾上腺腺瘤的病理生理机制开辟了新视角,其采用的常规检测指标更易于临床推广。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