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骨骼世界里,骨头虽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遇到较大的损伤时,比如损伤大小超过骨缺损的临界尺寸,就难以自行愈合了。像骨折、疾病和感染这些情况,都可能给骨头带来严重的伤害。传统的骨修复方法,如骨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存在不少问题。异体移植可能引发疾病传播和免疫排斥,自体移植则在感染区域有并发症风险。因此,寻找更有效的骨修复方法迫在眉睫,骨组织工程(Bone Tissue Engineering,BTE)应运而生。
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 3D 打印光交联丙烯酸(Photo Crosslinking Acrylic,PCA)/ 纳米氧化锌(nano Zinc Oxide,nZnO)生物复合材料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ioprinting》上。这项研究对解决骨修复难题意义重大,其成果有望为骨感染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方案。
研究人员为开展此项研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SLA)技术,它能以 3D 模型为基础,通过 UV 辅助光聚合液态单体,逐层制造出复杂的结构,用于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此外,还采用了多种检测技术,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用于分析材料的化学、形态和热学性能;通过机械测试(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利用体外生物活性测试和体内生物相容性测试,分别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和动物模型(兔子)中研究材料的生物学特性。
下面来看具体的研究结果:
- 材料制备与表征:研究人员将 PCA 树脂与不同重量百分比(0.5、1、2 和 4)的 nZnO 机械混合 1 小时,制备出纳米复合材料样本。通过 FTIR 光谱表征复合材料的官能团,发现随着 nZnO 添加量的变化,化学性质有所改变。例如,位于 2953.93 cm−1处的吸收带与 C - H 拉伸有关。
- 力学性能测试:对 3D 打印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拉伸、压缩和弯曲测试。结果表明,在各种加载条件下,含有 1 wt% nZnO 的样品表现出最高的强度值。这说明适量添加 nZnO 能够有效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形态学和热学分析:使用 SEM 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DSC 测试材料的热性能,进一步了解材料的特性,为评估材料是否适合骨组织工程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 体外生物活性:将 3D 打印的含 1 wt% nZnO 的多孔支架浸入 SBF 中,评估其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是指支架植入生物介质后,在其表面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促进羟基碳酸磷灰石(Hydroxycarbonated Apatite,HCA)生长的能力。该支架在体外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这对于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 体内生物相容性:选用 10 只成年雄性兔子作为动物模型,将 3D 打印的多孔支架植入兔子的左桡骨。术后通过 X 射线观察桡骨缺损的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该支架具有较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有利于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综合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3D 打印的基于 PCA 树脂增强 nZnO 的多孔支架,在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含有 1 wt% nZnO 的样品在力学测试中展现出最佳强度,多孔支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体内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高成骨特性使其成为骨感染治疗的有前景且有效的候选材料。
这项研究为骨组织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它不仅解决了传统骨修复方法存在的部分问题,还为未来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骨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