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研发难修“正果”

时间:2002年7月2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广告
   X   

[AD340X300]

    到2001年底,全世界有4千万人感染HIV,其中仅2001年内就有5百万人感染HIV,每天约有14000人感染HIV,速度增长非常快。在2001年内就有3百万人死于AIDS;而且到2001年底全世界有1400百万儿童由于其父亲或母亲死于AIDS而成为孤儿。这是中国生物制品鉴定所细胞室王佑春主任从7月7日召开的“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带回的数据。
   
    据王佑春介绍,非洲是HIV的高流行区,仅非洲和中东地区就有2900万HIV感染者,占全世界的70%以上,而且其他大部分HIV感染者也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HIV感染者占全世界HIV感染者的94%以上。目前在非洲地区已有7个国家在15~49岁的人群中HIV感染率超过20%,其中博茨瓦纳为38.8%、莱索托为31%、纳米比亚为22.5%、南非为20.1%,斯威士兰为33.4%、赞比亚为21.5%、津巴布韦为33.7%。亚洲国家虽然感染率较低(在14~49岁的人群中,中国HIV感染者为0.1%,日本小于0.1%,印度为0.8%,马来西亚为0.4%,印度尼西亚为0.1%,泰国为1.8%,柬埔寨为2.7%),但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还有学者提出,在亚洲一些国家HIV的实际感染率要比报告的感染率高,有关部门还没有引起对HIV的重视,为防止HIV在亚洲的扩散,建议应在亚洲地区加强监控及分析。
   
    HIV分为1型和2型,HIV-2型分布在非洲,其致病性较弱。HIV-1型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目前AIDS主要是由HIV-1型引起的。HIV-1型又分为M、N、O组,N、O组主要分布于非洲,其他国家罕有报道,即使在非洲其比例也很少,如卡麦隆以AG重组病毒为主,约占64%,A亚型占13.4%,F占4.5%,D占3.2%,H占2.1%等,还有其他亚型,肯尼亚57%为A亚型,乌干达55%为D亚型,坦桑尼亚30%为C亚型,欧洲及美国以B亚型为主。我国以B亚型、BC重组病毒为主。泰国20%为B亚型,80%为E亚型。
   
    自1984年发现HIV病毒以来,研制HIV疫苗是很多科学工作者的最大目标。但是由于HIV病毒及艾滋病的复杂性,使开发研制疫苗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王佑春介绍,目前HIV疫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不同的抗原成分,原来一般是选用env、gag、pol等基因用于研制疫苗,现在除了对这些基因片段进行优化、组合以外,还有很多学者选用tat、nef等基因片段开发研制疫苗,对各种片段组合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
   
    2.选择不同的载体,在HIV疫苗研究的早期,有人开发研究蛋白疫苗,但现在很少有人开发这种疫苗,主要开发研制以DNA、腺病毒、痘苗病毒等为载体的疫苗,而且一般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采用不同表达系统的疫苗。在这次会议上,倾向于开发活病毒为载体的疫苗,认为以DNA质粒为载体的疫苗免疫原性较低,效果不好。
   
    3.选择不同的佐剂或免疫调节剂用于增加疫苗的细胞免疫反应,其中包括CPG等。除了基础研究外,还有很多研制单位报告了HIV疫苗的临床考核的组织实施,安全性及部分免疫效果的评价工作。
   
    目前已有30余种疫苗在数百个地区进行了临床观察,这些疫苗在观察期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王佑春列举了两各正在做临床实验的HIV疫苗。到今年11月份,世界上第一例3期临床观察将进入尾声,为VaxGen公司的AIDSVAX B/B疫苗,实验在美国、加拿大及荷兰有5400名的易感人群参加,VaxGen预计2003年第一季度公布临床观察结果。而且VaxGen用泰国HIV亚型研制的疫苗AIDS Vax B/E,也在泰国进行了3期临床观察,约有2500静脉吸毒者参与该试验,估计2003年底将会有结果报告。但大部分科学家预计该疫苗没有产生免疫反应或很低的免疫反应,几乎没有人对第一代疫苗抱有希望。
   
    虽然大部分疫苗在人体内没有产生明显的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然而Merk公司的临床观察结果却令人鼓舞,他们采用含gag基因的DNA疫苗进行初次免疫,用含有gag基因的腺病毒疫苗加强免疫,在40个自愿者中有20~42%可产生HIV特异的T细胞反应,而且在其中一个9人的小组中有6人(约占67%)产生了CTL反应。他们正在准备在今年9月份进行2期临床观察,预计2004年进行3期临床观察。
   
    随着HIV不断扩散、传播,对HIV疫苗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王佑春强调,大会上多数科学家认为不可能在近期内研制出完全有效的HIV疫苗,但可以让有部分免疫效果或免疫效果低的疫苗在高危人群中使用,这样或许可以减慢HIV的传播,延缓HIV感染疾病的进程。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