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大战烽烟再起

时间:2002年8月6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广告
   X   

[AD340X300]编者按:青霉素的价格战一直困扰青霉素产业发展。国家经贸委于1997年出台了《关于医药行业制止重复建设问题的若干意见》。随后作为配套措施制定了《长线产品目录》。规定列入《目录》的产品,不再批准新上扩大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含三资企业项目),青霉素属于列入该目录的品种之一。现在热火朝天上马、扩建青霉素的厂家是否该再冷静地想想1999年价格战的教训,再仔细体会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性用意,再作上马、扩建的决定。
   
    1999年的青霉素大战,业界人士特别是青霉素生产厂家至今仍记忆犹新。大战的结果,青霉素价格从1995年的18美元/十亿单位狂跌至1999年的8美元/十亿单位,生产厂家也仅华药、哈药、石药、鲁抗四家硕果仅存,人称四大家族。
   
    大战之后,青霉素供求趋于平衡,价格开始回升,目前稳定在10美元/十亿单位。然而,也正是因为价格的回升,一些企业见有利可图,纷纷复产、扩产、新建青霉素项目。据记者了解,新投产的千吨以上青霉素项目就有全兴股份和山西阿拉宾度·同领两家。看来,经过两年休养生息,各厂家又开始摩拳擦掌,新一轮青霉素血战已燃起了烽烟。
   
    “阿拉宾度”暗藏杀机?
   
    阿拉宾度·同领药业有限公司是由印度阿拉宾度(Aurobindu pharmaceutical CO.Ltd)与山西同领药业公司共建的合资企业,位于山西大同。近日,记者分赴大同和太原进行了采访。
   
    由于涉及到政策层面的问题,青霉素的改、扩、新建项目一直是相关厂家竭力回避媒体的问题。此次采访,阿拉宾度·同领药业的老总韩雁林始终未曾露面,其助理赵来羲也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但他很快对记者提供的一份有关青霉素的数据产生了兴趣。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青霉素年发酵能力在15000吨以上,赵来羲对该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并谨慎地表示对该数据的相关标题《中国成为世界最大青霉素生产国》持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意见。对于文中提及的华药以每年3200吨的发酵能力高居国内榜首,赵来羲忍不住吐露说,华药将来老大的位置能不能保还不好说,他们即将上马的青霉素项目设计的发酵能力就在3500吨,超过华药300吨。此外,他们每年的阿莫西林原料生产为900吨,先锋4为400吨。其中青霉素项目为阿拉宾度独资项目,主要投入6-APA的生产,总投资为4.5亿人民币,从2001年9月开始起建的一期工程为2.5亿,今年9月底就有望投入生产,二期工程也将在明年秋天完工。这些对于本来就趋于紧张的国内青霉素市场来说,来者不善。当记者问及阿拉宾度将来的发展目标时,赵来羲却不愿细谈。
   
    在采访过程中,赵来羲不只一次强调青霉素项目部分为独资项目,和他所在的阿拉宾度·同领药业有限公司没有任何的关系,以此来敷衍记者的询问。但是记者同时也发现,赵来羲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独资项目当做“自家人”,不时地一口一个“我们”。而记者在阿拉宾度·同领药业有限公司所在的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了解到,“同领”现在从资产关系看,实际上由四大块构成:一是最早同领药业与港资合资的药厂,现在也正计划搬入经济开发区;二是与印度阿拉宾度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三是与阿拉宾度·同领药业有限公司一路之隔,正在建设的“同领”与另一家国内企业组成的合资药厂,即奇瑞达药业;四是阿拉宾度独资药厂,一期工程将很快竣工,地点就距阿拉宾度·同领药业有限公司1.5公里。
   
    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人士还向记者透露,“同领”所图谋的并不仅仅是青霉素等项目,还正在着手创建以此为核心的医药集团,而这一切的一手策划人、“同领”老总韩雁林及其领导班子的办公室正设在阿拉宾度·同领药业有限公司内部。但奇怪的是,韩雁林却很少在他的企业露面,经营“同领”以来,一直也很低调。
   
    在这种低调的氛围下,韩雁林给大同带来的却是一笔又一笔的巨额外资。根据开发区招商局提供的数据,阿拉宾度青霉素项目的投资不止4.5个亿,而是整整5个亿。而根据其他青霉素企业依照“同领”发酵罐设计的生产能力估算,“同领”要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就得至少投入6—7亿人民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来羲不时提到了企业目前面临的不少困难。就在阿拉宾度困难重重地立项上马的同时,国内另外几大青霉素厂商早已骚动起来, “同领”显然很清楚这点,对此,他认为阿拉宾度的项目并不会对国内青霉素市场格局造成影响,因为阿拉宾度生产的是6-APA原料药,70%返销印度,30%留给阿拉宾度·同领内部消耗。这一点和记者在太原山西省经贸委所采访到的口径是一致的。
   
    诸侯争锋
   
    其实就在同领策谋自己的青霉素宏伟蓝图的时候,几家青霉素巨头们早已经在市场上拼杀多年。
   
    据了解,现在国内青霉素市场基本是华北制药、哈药集团、鲁抗医药、石家庄制药四足鼎立的状态,国内抗生素制药巨头中,除石药在香港上市外,其余三家都是在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由于它们的垄断地位,这三家内地上市公司之间的市场争夺对整个抗生素市场的最终格局一直影响重大。
   
    不过对于几位老大来说,好日子似乎很难长久了,目前紧随其后年发酵能力超过1000吨的企业还有四川制药厂、河北制药集团和张家口制药总厂。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全兴股份千吨级青霉素原料基地也投入生产。另外,头孢类方面,新华-肯孚扩产头孢类原料药项目。然而这些都不及阿拉宾度来势汹汹,一出手就是3500吨的青霉素发酵能力,难怪令青霉素学兄师长们心惊肉跳。
   
    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近来四大家族中,有的正在改、扩建青霉素项目,图谋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除此之外,当年价格战倒下,被迫停产的或被兼并的,也纷纷复产、扩产。而据记者在同领药业施工现场与工人的交谈,该安装公司在近期已为河北省的四、五家药厂新建了同样类似的生产设施。
   
    看来,大家已为青霉素的二次大战已准备好了弹药库。
   
    市场难接招
   
    据鲁抗医药集团的章建辉分析,近年来全球青霉素的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预计在36000吨/年,今年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预计为22000吨。现有生产能力明年产量将增至26000吨,而同领新上项目增产3500吨,仅此计算,中国明年青霉素产量将在今年基础上增加7500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青霉素生产国,每年出口青霉素工业盐9000吨,其中3000吨出口到印度。印度由于天气温、热, 不适于青霉素发酵,长期以来大量从中国进口青霉素原料盐,深加工后,部分再返销中国。如今,印度大制药厂阿拉宾度在山西大同建起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对产品主要出口印度的青霉素厂家,将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对于即将到来的青霉素大战,章建辉却表示了十分的乐观。
   
    章建辉分析认为,如今的制造成本7.2美元/十亿单位,加上其他成本,8美元/十亿单位是保本价格,在价格大战面前,阿拉宾度等新建厂并不占什么便宜。一是因为新厂投产成本高;二是因为新投产生产不太稳定,产品质量也不会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明年本来就过剩的市场,一旦价格掉下来势必难以抗拒。所以鲁抗对此的态度是“不着急”。
   
    说不着急那是客套话。市场的敌人已然树立起来,暗藏的杀机谁又能测定!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