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滑行是几类四足类动物各自通过不同途径进化出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运动模型。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对中国辽宁省热河群(Jehol Group)出土的早白垩纪时期的acrodontan 蜥蜴化石进行了测定,发现了大量与滑行相关的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刊登于3月21日《PNAS》电子版。
生物通报道:滑行是几类四足类动物各自通过不同途径进化出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运动模型。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对中国辽宁省热河群(Jehol Group)出土的早白垩纪时期的acrodontan 蜥蜴化石进行了测定,发现了大量与滑行相关的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刊登于3月21日《PNAS》电子版。
这是首次在蜥蜴化石中发现这种特征,通过有鳞类冠群(crown-group squamates)的航空历史,增加了早期白垩纪生态多样性。这种蜥蜴有一个背-肋支撑的翼膜(dorsal-rib-supported patagium,生物通编者译),一种在晚三叠纪出现的结构,以飞龙科蜥蜴Draco为代表,揭示了lepidosauromorphans中出现的令人惊讶的趋同进化事件。一种两边比前后长、前缘(leading edge)比后缘(trailing edge)厚、锥形侧翼浓缩为翼尖的蹼(patagial,生物通编者译)的特征,和许多在滑行类并不常见的线性胶原纤微(linear collagen fibers,生物通编者译)富了我们对四足类的滑行适应性的认识。
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
徐星简介
1969年7月出生于新疆新源;1992年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1997年,为该所研究实习员;1997年—2000年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8年攻读在职博士生;2000年至今被聘为副研究员。
参加过多项国家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国外合作项目,在新疆、辽宁、河南、河北、四川和贵州以及蒙古戈壁的野外勘查和发掘工作,采集到一批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中生代恐龙化石及地层学的研究。
已发表或待刊有20余篇学术论文,包括在Nature上的6篇论文和脊椎动物学的权威刊物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的2篇论文。发表或待刊4部科普著作和30余篇科普文章。应邀参加Nature有关论文评审;多次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并博得好评。中央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英国BBC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过他的研究工作。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