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准博士也有难念经

时间:2009年5月19日
来源:法制晚报

编辑推荐:

北京协和医学院 本硕博连读生 每日泡在实验室———

广告
   X   

今年7月,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徐强等人将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毕业,顺利步入理想中的医学殿堂。

 

  在外人看来,似乎高学历就意味着事事轻松,以为一切都已经规划妥帖,殊不知,准博士们也有一本难念的经——8个月的毕业课题研究。

 

 

 

  寝室

 

  整洁如女生宿舍

 

  通体白色,位于东城区新开路胡同80号的青年公寓便是协和医学院的“才子”们“蜗居”的地方。5月初的一个傍晚,记者如约前往。

 

  这栋七层公寓没有电梯,走进被寂静笼罩的楼内,极轻的脚步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不染纤尘的楼道、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医药味道和整齐挂在宿舍门外的白大褂,均透出一股医学气。

 

  徐强、李少群、李通和李秋军,四位来自异乡、年龄在26岁左右的男孩按照要求,在2004年从北大和清华统一步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组成了S510寝室。

 

  推开门的第一感觉便是整洁,如女生的宿舍,如四个男孩给人的第一印象。

 

  课题

 

  现在比高三学生还忙

 

  虽然这四位80后男孩早在春节前后就分别与宣武医院、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南方医院四所全国三甲医院签订了接收协议,并不会为“饭碗”担忧,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丝毫不亚于高三学生般忙碌。

 

  如今他们所面临的毕业课题,是准博士顺利获得学位的最后一搏,一旦失败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连本科学历都“混”不到。“是不是感觉又回到高三了?”“哪啊,比高三学生还猛。”说这句话的是正在做“胰腺癌多细胞球样体”课题的徐强。

 

  深夜1点,他仍忙碌在实验室,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眯缝着眼睛透过显微镜观察着,偶尔会抬起头,将视线转移到窗外或者静静等候在一旁的女友,抖抖有些麻木的手脚。“每天凌晨两三点才摸黑回到寝室。”徐强挠挠头说,“本以为自己能从全神贯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谁知一闭上眼,就是细胞在眼前晃动,一团团的。”有时实验需要,他就干脆睡在实验室,但必须调准闹铃,平均两个小时起来一次,观看细胞的变化。

 

  不仅徐强如此,另外三人“秉烛夜游”也是常事。

 

  探索未知领域让人心里没底

 

  8个月的课题时间听起来很长,但对于他们,只能用紧迫来形容。现在距离答辩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很多人的实验结果还处于探索未知的状态,用他们的话说,正处于攻坚阶段。

 

  “其实大伙心里都挺没底儿。”李少群说,刚开始课题研究时还算顺利,但随着逐渐深入,每天都在探索未知领域,有任何的变化都让人始料不及,所以大家都很担心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当初设想有异,弦也自然绷得更紧了。“心里一直在打鼓,这种感觉太熬人了。”李通也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心里明明知道就算守在实验台前也无济于事,但依然会通过显微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细胞的一举一动。“结果是无人能预知的,实验也没有一帆风顺,所以即使失败也属正常。”李秋军说,但大家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都希望做到最好,在不枉费导师的教导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痛苦与快乐自己体会

 

  当记者提到课题时,总会被大家或正或侧地纠正为“科研”。四个雄心勃勃的大男孩仿佛正置身于医学研究之路上,更愿意别人称他们为“做研究的人”。

 

  既然是做研究,实验的数据分析就要精益求精,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李少群在做课题时,需要整日与大鼠打交道,平均每天三五只,全部实验下来,100只左右的大鼠都能组成“军团”了。  

 

  反复进行同样的实验不会厌烦吗?

 

  李秋军说,有时确实感觉枯燥,当然会出现情绪波动,也曾闪现出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这是自己必须经历的磨砺,也就释怀了。“最郁闷的就是做到半夜,欣喜若狂地看结果时却发现了一个超低级的错误,于是颓若丧家之犬。”徐强回忆自己闹情绪时的样子,将大伙逗笑了。

 

 

 

  而李少群则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流行在他们之间的行内语:“科研人员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是人世间罕见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会。”

 

  寝室档案

 

  李通  25岁,江苏人,一个有灵气的大男孩

 

  课题内容:关于神经外科的课题,叫“垂体瘤的外科治疗”。

 

  徐强  26岁,山东人,开朗阳光的外科医生

 

  课题内容:“胰腺癌多细胞球样体”,就是从手术中的病人身上取下胰腺癌样本,随后将细胞培养成三维生长,以此来进行药敏检测。

 

  李少群  27岁,广东人,梦想成为纯粹医生,期待波

 

  澜壮阔的医学新时代到来的80后

 

  课题内容:关于急诊的课题,叫做“心理应机对胃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李秋军  27岁,湖北人,坚持梦想永不放弃的谦

 

  逊男孩课题内容:在数字化领域中研究生物力学。

 

  对话

 

  立志做专业里的佼佼者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课题需要花钱吗?由谁埋单?

 

  李少群(以下简称群):钱是肯定要花的,由带自己的老板(导师)出,根据每个人的研究课题不同,金额也不同,动辄就要上千或者上万,我们宿舍的人大概花费在2万至6万之间。

 

  FW:花导师的钱做自己的课题?

 

  群:其实导师的想法很多,但没有时间自己一一实践,所以我们就像他的一只手,和他一起完成科研课题。

 

  FW:每天这么辛苦,身体吃得消吗?

 

  徐强(以下简称徐):多少会受点影响吧,其实我身体一直很好,喜欢运动,但现在打篮球最多三节,如果硬撑到第四节,小腿就会抽搐。

 

  李通(以下简称通):其实还得靠自我调节,尽量注意饮食和睡眠。

 

  FW:进入著名医院是你们的理想工作吗?

 

  徐:是的,进三甲医院,工资高、待遇高,受人尊敬。

 

  群:其实医院就像个社会小熔炉,每天上演着不同剧情。做医生又像干科学,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治病救人,所以还是当医生更能实现价值。

 

  FW:毕业后最大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徐:与其他医学院或者医学专业同学相比,我们的起点高,当初考入的分数高,另外学校知名度和整体教学质量都很高。

 

  通:劣势在于协和历史悠久,所以与国外相比,对学生的培养跟不上时代步伐,眼光和模式仍停留在几十年前,思路比较保守,所以学生们的观点和钻研点都有待进步。

 

  FW:你们人生的理想是什么?或者对今后的生活有何设想?

 

  徐:都有心愿要成为一名医生,做专业中的佼佼者,医、教、研、管逐步实现,当然现在不能好高骛远,首先要在正式进入医院工作后,做个24小时待命的“住院师”。如果连最基本的救人职责都履行不了,那就真说不过去了(刚说完,大家就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