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辩论赛:科学研究更多是为了功利还是满足兴趣

时间:2009年6月10日
来源:北大

编辑推荐:

2009年4月18日下午4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辩论赛第三场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101报告厅举行。 本次辩论赛主题为“科学研究更多是为了功利还是满足兴趣”,由正反双方分别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八位同学展开辩论。

广告
   X   

2009年4月18日下午4点,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辩论赛第三场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101报告厅举行。
 
本次辩论赛主题为“科学研究更多是为了功利还是满足兴趣”,由正反双方分别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八位同学展开辩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973首席专家张立新教授,东胜创新董事长兼总裁申跃华先生作为点评嘉宾参加了辩论赛。华东理工大学辅导员、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助理倪炜老师也参加了辩论赛。辩论赛在正反方辩手入场后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主持人简短的介绍,饶毅院长亲切地对辩手说:“辩论是为引发思考,便于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所以不需要紧张。你们 relax ,我们 enjoy。”这幽默的开场立刻使场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了缓和。之后,辩论赛便进入了立论环节。正方辩手认为,科学研究无论是应用技术的发展还是纯理论的探索,其目的都是功利的,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并推动科学自身的发展,功利作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有利于加快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脚步,不能仅仅把功利局限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此外,兴趣多是易变的,不持久的,并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科学研究更多是为了功利,并表示“今天我们说我们是科学工作者,我们是知识分子,我们是整个社会最富有知识富有能力的一群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定位,我们对社会富有一种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我们应该在好奇心之上,放开一种更大的追求,更深刻的责任感,我们应当为了这种责任感而进行科学研究”;反方辩手则认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是推动人们研究自然寻求真理的本性,可以抵御外界的诱惑和魔力,也是科学得以发展的真正基础,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满足兴趣,为什么爱因斯坦选择了做物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为什么门捷列夫醉心于化学而不是政治,为什么达尔文没有成为神学家而是生物学家,这都是因为能够耐过外界磨练的兴趣才是长久的推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研的漫漫长道上,“不抛弃,不放弃”,而如果把功利作为科研的目的,往往是饮鸩止渴,难以为继,即使风光一时,也是昙花一现,而当看到功利目的无法实现时,就会放弃,“曰科研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随后进入了双方唇枪舌剑的攻辩和自由辩论环节。正方认为,科学研究必定需要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许多科学研究成果最终都转化为了能为人类实质造福的实际产品,在资源有限的当下,当然应该注重科研的功效和利益——功利;反方则指出,“功利”一词约定俗成的含义是指个人的功名利禄,正方把功利的概念过分扩大化、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层次是不恰当的,也是对这个辩题的曲解。这时正方表示,好奇心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只可能出现在科研的开始阶段,没有长久的推动力,真正支持科研走下去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反方驳斥道,为利益所驱动的科研必定是无法坚持下去的,甚至可能走上学术造假的歧途,就像韩国的某学者,还有三氯氰胺的使用者,只有兴趣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推动者。正方同时提出,如果科学研究最后的结果对国家、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的话,根本就不会有科学家继续将科研进行下去;反方针锋相对地指出,许多科学研究在出结果之前根本不可能知道它是否会带来利益,有的科研结果甚至在沉寂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才被发现有实际价值,就像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在当时那个时代,又有什么实际功效呢,可是他的研究还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最后,反方一辩喊出了“苟利兴趣生死以,岂因功利避趋之”的口号,场上场下气氛再一次热烈起来。
在双方白热化的自由辩论环节后进入第一次在系列辩论赛中引入的表演环节。正方四位辩手带来了热情洋溢的配乐诗朗诵,四位辩手排比迭沓,在不断激昂的乐声中阐述科学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反方则上演了一出生科版《不差钱》的小品:一位希望能探索神经科学的女学生翠花(反方四辩侯华芸扮演)与她的爷爷(反方三辩王一帆扮演)来到北大生科,翠花希望能够进入饶毅老师(反方二辩刘天舒扮演)的实验室,而饶毅老师的秘书(反方一辩陈龙扮演)则向他们道出了科学研究无法给研究者自己带来非常丰厚收益的事实;小品在翠花对科学真理的执着与爷爷对个人财富的追求这二者的矛盾中展开,演员们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思想与观点的碰撞并予以夸张的表达,充分表现了满足自身兴趣与实现自身价值对立而矛盾的关系,最终在翠花的坚持下她如愿进入饶毅老师的实验室。小品戏剧化的语言及幽默的表演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笑声连连。随后,双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再次强调本方观点,到此,辩论赛的正式比赛环节结束。
在随后的观众提问及嘉宾点评环节中,在场观众、评委嘉宾和场上选手就这场辩论赛的方方面面做了进一步探讨。饶毅教授评价道:“科学研究的目的里本来就包含了功利与兴趣的双重目的,而要在功利与兴趣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是很困难的,在科研资源并不丰富的当下,科研功利化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刚才有辩手强调以事实判断,以事实判断的话,绝大多数人做科研都是为了功利,为了功名利禄,但是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大家不好意思这样说。爱因斯坦在法兰克60岁生日时说‘在科学的宫殿里面,除了为了显示自己脑力很厉害的人,为了自己功名利禄的人,这个宫殿里剩下的人就很少很少了’。其实纯粹是为了好奇而从事科研的人是很少的,现在少,以前也少”。申跃华先生表示,能过重新回到学校参加这样一场辩论赛让他感觉很高兴,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给他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最后的胜利由反方获得,而最佳辩手的称号经评委们一致同意由全部八位同学获得。
本次辩论赛增强了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教授的沟通交流,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同学们对科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相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辩论赛第四场将会更精彩。

 

主持人:
黄成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辩手:
正方:
程韶涵(北京林业大学)          蔡昌祖(厦门大学)
田峰(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冯若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反方:
陈龙(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天舒(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一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华芸(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