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自登场便备受瞩目,其目的旨在吸引海外顶级人才归国效力,当然这一举措也吸引了顶级科学杂志的关注。
生物通报道,“****”自登场便备受瞩目,其目的旨在吸引海外顶级人才归国效力,当然这一举措也吸引了顶级科学杂志的关注。
早在今年1月,《Nature》杂志就曾以《中国瞄准海外高端人才》为题介绍了中国的“****”,当时,Nature杂志采访了蒲慕明、饶毅和李占清等多位海外华人学家,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到目前,****的名单逐步完整,颇受关注的施一公还有NIBS的所长王晓东都已因****而全职回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一场科技界的改革在酝酿。****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谁都无法预测,我们只有拭目以待。这也是为何****如此备受关注的缘故,当然,对****有人赞也有人弹。
在郝炘的中文博客中公布了这篇文章的中文版,见下。
(Science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5/5940/534)
中文版:
招聘: 两千领军人才给中国注入创新精神
具有改革意识的中国科学家希望“****”能引进志同道合的同仁来帮助提高国内的科研水平
五年前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一群挑选出来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避开国内资助体系弊端的庇护场所,即让人称道也令人羡慕。七月早些时候官方宣布在美国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东不仅将连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二届所长,而且将关闭他在美国的实验室全职回国的消息给该所很大的激励。王说,“我已经下了决心”。
王晓东是一个名为“****”的新项目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获,该计划旨在5到10年内从国外引进1000到2000位高层次的科学家、企业家、和财经专家。到目前为止,已有96位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创新人才”和26位领导高技术企业的“创业人才”入选。这个项目由负责任命和评价高级干部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中组部)发起,中组部涉足物色高层次人才表明政府认为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必须给中国的劳动大军注入更多的创新精神。
一些科学家称赞“****”很及时,它将聚集一批受过海外训练的高级研究人员,这些人数量上的优势将逐渐改革国内的科研体系中腐败、既得利益、权钱交易等弊端。****入选者、去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国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说,“****有两个目标:提高国内的科研水平、改善国内的学术环境”,施一公现在北京的清华大学领导该校的医学院和生命科学院。
但是这个刚启动的项目也受到批评。参与起草和修改项目提案的科学家告诉《科学》“****”最早的方案要求入选者在国内全职工作,然而项目去年12月出台时,最低承诺被出乎意料地改为在国内工作至少3年、每年至少6个月。原来的计划也不仅仅限于海外人才,施一公说,“当初的想法是设立国家教授和国家青年教授席位”吸引国内外有资格的人来申请。
还有一个问题是钱。最初的提案建议给入选者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但是“****”现在唯一明确的支持是中组部给的100万安家费。教育部和科技部被期待给与入选者工资与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原提案中建议给回国的人海外工资60%的工资,以及根据不同领域的需要给他们5到7年内最高达800万的启动经费。然而,至少第一批入选者的工资和研究经费看来需要聘人单位出。
不足为奇,厦门大学****入选者许华曦说,厦大“又冷了”。许华曦和厦大的另一位****入选者张晓坤都在美国圣迭戈的Burnham医学研究所工作。2003年以来,他们与其他三位厦大海外校友利用业余时间在厦大建立了一个生物医学研究所。许华曦说很多东西都在雾里,从资金到他将在厦大工作的时间。其他****入选者对对该计划表示类似的不确定性,从佛吉尼亚大学回国领导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邵志峰说,“我不清楚****将如何发展”。
似曾相见
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上做了不少的努力。教育部1998年启动了****计划,该计划部分地得到香港开发商李嘉诚的资助,给到中国大学教书和做研究的45岁以下入选者以每年100,000万的工资补助,这在当时比较高。政府意识到在海外有终身职位的教授并不愿意全职回国后,****计划增加了允许这些高级人才兼职的部分(见《科学》2006年9月22日,第1721页,译文见博客)自2003年起,科技部为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的****提供3年200万的启动经费。也在1998年,中国科学院把其1994年启动的支持年青研究人员的****的重点转移到吸引海归。中科院要求研究所为海外杰出人才提供70万启动经费,入选者全职工作一年后可以申请中科院200万的择优资助,其中包括30万住房补贴。
****与****这两个仍在进行的项目截至2008年共吸引了近2000名全职回国工作的科学家,他们中的多数回国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或者结束博士后训练。这两个项还吸引了上百名在海外有终身职位的副教授或正教授每年回国工作2到3个月。(见图表)
“****”是第一个由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除了学术人才还针对创业人才,这也是第一次。“****”是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主意,吸引人才是他工作重点之一,李源潮敦促大学、科学院、和工业界的领导们—这些人大多数是中共党员—更大胆、更快地引进人才。
去年12月通知发出后,各个单位从已经在国内兼职的同事中迫切寻找“****”候选者。清华大学推荐了4位兼职人员,包括美国亚特兰大市埃默里大学的生物医学成像专家胡小平,他已经在帮助清华大学建立一个神经科学成像中心。胡小平正在考虑他的选择,他说“政府希望我们很快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政策还不明了”。去年大学、科学院、以及国家实验室分别向教育部和科技部推荐“****”候选人,这两个部分别组织了由院士和学术官员组成的评选委员会,邀请候选人到北京每人做一个20分钟的报告。
虽然中组部还没有公布所有入选者的名单,但一些大学已经宣布了他们的“****”入选者,大多数是已经入选过以前人才计划的人。北京大学3位入选者中有2位这样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应用数学家佘振苏是第一批****之一,(见《科学》2000年1月21日,第417页)。去年,他终于放弃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终身职位,全时回到北大工作。另一位同时也是****的“****”入选者是佘振苏的上司,北大工学院院长陈十一。近10年往返于太平洋两岸的陈另一只脚仍将继续留在美国,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该工学院负责学术事务的副院长Andrew Douglas说,陈十一“部分离职,这样他能在中国每年工作6个月”。陈十一谢绝采访,佘振苏没有回复采访请求。
承诺过多
在国内外同时具有固定职位对陈十一这样的理论研究者来说也许能够对付,但是对做实验的人来说比较难,尝试这样做的人会发现,“会很累,而且长久下去两边都顾不上”,胡小平说。王晓东认为美国的大学不会允许有终身职位的试验科学家长期半时工作,他说“****6个月的要求不可行,会造成承诺冲突”。
据《科学》获得的材料,一位“****”入选者、碳水化合物研究者王鹏正面临其所在大学对他与国内大学关系的审查。王鹏从2003年起是美国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俄亥俄著名学者。同年早些时候,山东大学聘任王鹏担任每年9个月的****特聘教授,王鹏告诉《科学》他接受****提名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5年任期内每年在山大花的时间不多。****任期过后,王鹏的名字仍列在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名单上。王鹏说他本周早些时候辞掉了山东大学的职位。
2007年,王鹏受聘南开大学的为其建立新的药学院并出任第一任院长。南开去年提名他入选“****”。今年3月,俄亥俄州立大学接到对王鹏与国内大学关系的投诉,该校生物科学学院以及物理数学学院的临时院长Matthew Platz说,学校在审查这个问题。王鹏在2008年4月写给生物化学系主任的信中解释说,他在南开的活动“属于咨询范围”,院长的名称是“象征性的”,他在南开工作的时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付给他工资的9月中不超过美国工作时间的20%,在不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或联邦研究经费中拿工资的暑期为2到3个月。至于“****”的奖励,王鹏说他还没有决定怎么办,南开大学还没有正式通知他。
与大学不同,中科院要求“****”入选者在国内全时工作,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说。首批122位“****”入选者中,有16位隶属中科院,其中包括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的5位入选者。中科院为每位“创新人才”提供200万人才专项经费,并要求入选者所在的研究出配套经费。人员费不能超过人才专项经费的50%,其余是科研间接费用。李和风说,过去得到过****资助的“****”入选者不再给200万人才专项经费。
六位在大学工作的“****”入选者告诉《科学》他们将全时在国内工作,其中包括在上海交大工作的机械工程师Robert Parker, 去年9月他出任密西根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学院负责学术事务的副院长。Parker说他不是因为“****”来中国的,他来中国是应接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学院的挑战,他说我们的目的是“创建一个达到美国主要工程学院的质量和水平的工学院”。
其他已经在国内全时工作、后来被授予“****”奖励的科学家也有这种共鸣。王晓东说,他回国是为了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将中国学术导向竞争优胜体制。2004年41岁的王晓东因其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在他要回国尽力而为,他说,“我不想留下遗憾”。看来中国吸引优秀科学家的努力已经开始奏效。
(生物通 小茜)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