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上海,继上海国资医药资产重组方案近期获得通过以后,通过吸收合并三家医药上市公司打造的“新上药”于1月12日高调宣布联手百联集团丰富零售网点和采购渠道、收购四家地方性分销企业等多个战略合作计划。
尽管国药集团方面“不接受采访”、“不发表评论”,但该集团兼并重组一家医工院的事还是于近日被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如果此事属实,这应是国药集团继去年9月与中生集团联合重组之后,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又一重要步骤。
而在上海,继上海国资医药资产重组方案近期获得通过以后,通过吸收合并三家医药上市公司打造的“新上药”于1月12日高调宣布联手百联集团丰富零售网点和采购渠道、收购四家地方性分销企业等多个战略合作计划。
种种迹象表明,兼并重组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头戏。
国内重组热潮涌起
2009年,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高潮迭起。
去年9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国药集团不花一分一厘将中生集团揽入囊中。这两大集团的联合重组,为国药集团打造国内医药航母奠定了强大的基础。9月23日,国药集团下属重要商业公司国药控股在香港整体上市,募集资金超过百亿港元,给国药集团未来发展又插上了另一双翅膀。
在国资委努力减少央企数量之时,上海国资委也有大动作。10月15日,上实集团对外公布其医药资产重组方案:“新上药”以上海医药为平台,以换股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并购买上药集团以及上实控股旗下医药资产,实现除抗生素以外的上实系医药资产整体上市,交易完成后,其总市值将超过220亿元。“新上药”由此将成为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
而这样的手笔对于国药和上药来说,不过是盘中一子。“新上药”则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投资1亿元,布局全国医药分销。包括广州中山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商联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常州亚邦集团在内的4家地方性分销龙头企业成为此次“新上药”股权收购或控股的对象。“新上药”董事长吕明方表示,这几家只是2010年“新上药”收购的第一批企业。
在“国”字头跑马圈地之际,民营企业表现也不逊色。先声药业是我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化学制药企业。在募得资金2.5亿美元后,先声一直遵循“通过以产品为导向的收购和领先的市场开发能力来完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的企业发展战略。
2009年5月,先声药业以1.4亿元人民币现金通过收购PearlOcean控股公司的全部股权,实现对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约35.1%股权的收购。据悉,上海赛金主要在研产品生物仿制药依那西普已完成临床研究待批;同年11月,先声药业继5月斥资近2亿元收购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的股权后,通过收购其股东China Vax约74.49%的股份,拥有江苏延申50.77%的股份,迈出了进军疫苗产业的实质性步伐;12月,先声药业宣布,将收购天津天达药业有限公司瑞舒伐他汀钙片的权益,此次收购将结合股权转让和技术转让进行。收购完成后,先声开始瑞舒伐他汀钙片的生产,并将借此建立其心血管领域产品线。
有着完整产业链和资金运作能力的复星医药一向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2009年12月23日,复星医药与邯郸摩罗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投资合作签约仪式。复星集团将投资1.6亿元,与摩罗丹药业在产品营销、新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此外,2009年还有多家企业在中国医药报上反复刊登收购启事。太极集团、科伦集团等无不紧锣密鼓地进行并购。
国外并购紧盯新药
尽管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进行得风生水起,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药企之间的兼并尚处于起步阶段。“跨国药企之间的并购和国内并购完全不一样。”国药控股运营管理部高级顾问干荣富评价道。
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发生了多起制药巨头并购案,其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创造了新的医药并购历史记录:1月12日,雅培以28亿美元收购眼力健;1月26日,辉瑞以680亿美元收购惠氏;3月10日,默克以411亿美元收购先灵葆雅;3月12日,罗氏以468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同时,Gilead以15亿美元并购CV Therapeutics。“这类并购案不仅规模大、资金总额高,还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并购双方都是国际一流制药公司,属于强强联手;第二,并购双方实现了双赢;第三,这些并购往往是跨国家的。”干荣富说。
以辉瑞并购惠氏为例,如果按营业收入来算,辉瑞2008年销售总额484亿美元,早就是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而惠氏是全球的第九大药企。经过此次合并,它们的年销售额将突破700亿美元。辉瑞获得惠氏的生物制药技术和疫苗后将使得其销量明显增长,而惠氏也可以通过辉瑞拓展全球的医药市场。
“这类并购是非常理性的。我个人认为,这两年跨国药企之所以进行大规模并购,主要是考虑到专利药主力品种过期,企业从产品角度出发,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研发费用。”干荣富说,安永公司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跨国公司高管大多表示,由于研发成本的提高以及研发风险的增大,他们更愿意寻找一些相对成熟的产品:要么将已知在研产品购买过来,要么几家公司共同开发。
事实上,辉瑞的发展壮大,除了自身开发如万艾可这样的明星药品,并购是它的重要武器。2000年,辉瑞以9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并获得其降胆固醇药立普妥(Lipitor),该药年销售额达120亿美元,辉瑞借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
此次罗氏并购基因泰克也同样如此。基因泰克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单抗药物生产企业。业界认为,罗氏收购基因泰克,意在单抗药物。不仅为了完全获得基因泰克基因工程药物的全部权益,获得单抗药物的研发平台,增强罗氏在单抗类药物研发领域的实力,并且通过研发整合,节省大笔研发和运营费用。
相关政策积极引导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医药行业大量的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中银国际行业分析师周鸣杰指出,无数政策信号都表明,医药行业大规模兼并重组大戏还将在今明两年持续。
首先是政府主导。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100家,同行业内“大吃小”的并购无疑是减少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就是国药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掏真金白银就将中生集团收入其版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改改变行业生存环境”。在一些新医改具体实施方案中,类似“促进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等提法屡见不鲜。
比如,在基本药物省级招标采购当中,相关文件也规定,必须是“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这一规定必将砍掉一批实力较差的商业公司。而为增加在省级招标中胜出的比率,全国性商业企业必须加大力度在各省布点,从而不断演绎医药商业重组并购的故事。“即使在省级招标中会出现地方保护,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太小的企业地方政府也是保护不了的。”周鸣杰说。
从现状看,我国制药企业多、小、散、低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情况较为突出:我国现有制药企业4700多家,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厂家占70%;2006年,前100强企业的总销售量占整个行业的30%,即产业集中度为30%;2008年,产业集中度为40%,较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但仍与发达国家制药企业产业集中度相距甚远。一位权威人士坦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和市场覆盖度,因此,必须提高企业集中度。没有集中度就没有行业竞争力,没有集中度就没有国家竞争力。”。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说得更是直截了当:“当医改政策推进到大家期望的程度时,我们并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制药企业,也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药品数量,特别是重复性品种。”
不仅如此,由于新医改重点发展基层医疗,不少跨国药企也纷纷降低身段,力图打入中国低端市场。2009年11月初,诺华制药收购了中国第二大甲流疫苗供应商浙江天元生物药物股份有限公司85%的股权。
业内普遍认为,政府的推动将大大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2009年8月,时任复星医药产业公司副总裁的王军平撰文表示,当政府开始着力营造产业集中和企业做强做大的外部环境时,企业更应该顺势而为,把并购联合作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路径。无论是并购还是被并购,不过是不同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生存或成长的法则而已。
干荣富也表示,要真正提高行业集中度,除了兼并重组外,还需要政府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本土医药企业只有出于产品或者生产线的考虑,兼并重组才会真正达到减少企业数量,增强企业实力的目的。”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