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绘制出了中国人群胃癌(Gastric cancer)的突变图谱,并探讨了其对于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研究结果发布在1月1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绘制出了中国人群胃癌(Gastric cancer)的突变图谱,并探讨了其对于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研究结果发布在1月1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校长郝希山(Xishan Hao)教授、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Wei Zhang教授,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Webster K. Cavenee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2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有72.3万人因胃癌死亡,仅次于肺癌和肝癌。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国家的胃癌总人数约占全球的70%左右(延伸阅读:上海交大首席科学家Cancer Res解析非编码RNA )。
胃癌是由基因突变引发,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进食过多腌肉及泡菜等研制食品、或吸烟、令致癌物于胃部形成,破坏DNA而导致。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当前胃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过去30年,我国胃癌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20-30%,欧美资料也显示可切除胃癌5年生存率为10-30%。因此当前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预后标记物以及开发出新型的治疗策略。
为了鉴别出可推动开发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潜在临床治疗靶点,研究人员对78个组织学及解剖位置相异的胃癌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并对2个胃癌病例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每位患者均提供了三个原发性肿瘤和两个匹配的淋巴结转移灶。基于研究数据将胃癌分为了呈高水平克隆异质性(HiC)或低水平克隆异质性(LoC)的两种亚型。研究人员发现HiC亚型与相对较高的年龄、TP53突变、丰富的C > G转化以及明显较短的生存期有关联;而LoC亚型则与较年轻的年龄、ARID1A突变以及明显延长的生存期有关联。
对来自两名患者多个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分析,揭示出了胃癌转移灶的克隆演变,并发现了一些组合治疗可靶向的累积遗传缺陷。借助于靶向测序研究人员在独立的一组216病例中验证了最频发的突变基因,是同源重组DNA修复、Wnt和PI3K-ERBB信号通路的成员。值得注意的是,在10%的胃癌病例中发现了药物可及的NRG1 (neuregulin-1)和ERBB4配体-受体的一些新突变。此外,研究人员还在8%的病例中发现一些BRCA2基因突变,并在癌症基因组图集(Cancer Genome Atlas)胃癌组群中对其进行了验证,证实其与显著延长的生存期有关联。
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些新的胃癌预后遗传标记物,并为推动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及开发出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 Chinese: Implications for prognosis and therapy
Gastric cancer (GC) is a highly heterogeneous disease. To identify potential clinically actionable therapeutic targets that may inform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we performed whole-exome sequencing on 78 GCs of differing histologies and anatomic locations, as well as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n two GC cases, each with three primary tumors and two matching lymph node metastases. The data showed two distinct GC subtypes with either high-clonality (HiC) or low-clonality (LoC)……
作者简介:
郝希山
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乳腺癌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会(FACS)会员、英国邓迪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费斯伯格州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久留米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日本昭和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郝希山院士在医学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管理与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我市和国家医学科技进步、医学人才培养及医疗卫生服务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郝希山院士致力肿瘤临床和科研四十余年,在肿瘤外科、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最早开展“抗肿瘤特异性肽疫苗治疗消化道肿瘤研究”,成果获200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最早开始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实体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创国内最大组治疗病例,创零相关死亡率,成果获2001年首届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主持“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临床与基础研究”,将保留神经运动功能的空肠两端适度结扎后吻合于食管与十二指肠断端之间,使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减少了74%,成果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建立了历时近30年、覆盖400万居民的全人群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监测系统,为国家提供了全部59种恶性肿瘤连续20年发病死亡数据及流行趋势参数,为决策部门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成果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攻关课题、863计划、自然基金及天津市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3项。先后获得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奖章,获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被人事部、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度荣获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