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羚,这种直到 1993 年才被科学描述的神秘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越南和老挝边境的安南山脉森林中。它极为罕见,科学家至今都未在自然栖息地亲眼目睹其活体,对它的了解大多源于少量的实物残骸、当地居民的传闻以及有限的相机陷阱监测记录。因其数量稀少且持续减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其种群数量在 2015 年评估时仅为 50 - 300 只,生存前景堪忧。
此前,由于样本材料匮乏,中南大羚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而对于这样的濒危物种,了解其遗传结构、多样性和负荷等信息对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比如,小种群容易受到遗传漂变和近亲繁殖的影响,导致遗传多样性丧失和有害突变增加,威胁其长期生存 。但同时,基因流对种群的影响又很复杂,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在对中南大羚的保护中,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严重限制了保护策略的制定。此外,中南大羚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其在牛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存在争议,这也影响了对其进化独特性的认识和保护价值的评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越南相关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对中南大羚基因组的研究。他们构建了中南大羚的参考基因组,并对 26 个个体进行了重测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中南大羚样本进行测序,获取大量遗传信息;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参考基因组组装与注释、系统发育分析、群体基因组分析等,深入探究中南大羚的遗传特征。在样本方面,主要使用了早期发现中南大羚时采集并保存的样本,以及越南相关机构后续补充采集的样本 。
研究结果如下:
- 参考基因组的构建与分析: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中南大羚的参考基因组。尽管样本 DNA 质量欠佳,但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最终得到了质量较高的基因组组装结果。该基因组包含 2.7Gb,预测出 117 个染色体片段(PCFs),注释了 21,054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 7,512 个非编码功能性 RNA。
- 系统发育分析: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人员确定中南大羚是牛族(Bovini)的基础成员,是牛和水牛谱系的姐妹群,其与牛 / 水牛谱系的分化时间约为 1400 万年前。
- 种群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中南大羚分为两个遗传分化程度高的种群,即北部种群和南部种群(FST=0.49) 。这两个种群在地理上分布不同,遗传变异共享程度低。中南大羚整体遗传多样性极低,杂合度处于其他物种已发表估计值的较低水平,且携带大量潜在有害的遗传变异。
- 基因组多样性的区域特征:研究人员对两个种群基因组内和种群间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两个种群都有许多区域缺乏遗传多样性,但合并种群的多样性更高。同时,研究还发现近交区域(ROH)倾向于在编码序列较少的区域积累。
- 种群的历史动态:通过多种方法推断中南大羚的种群历史,发现其有效种群大小(Ne)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持续下降,两个种群大约在 5000 - 20000 年前开始分化,近期分化时间约为 7500 年前。
- 遗传负荷与种群生存能力:模拟结果显示,在中南大羚种群数量下降过程中,尽管实际遗传负荷有所增加,但遗传净化作用去除了大量有害突变。此外,混合两个种群进行圈养繁殖的模拟场景显示,这种方式能降低遗传负荷,提高种群生存能力。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对中南大羚进行基因组分析,明确了其在牛族中的进化地位。两个遗传分化种群的发现对保护策略制定意义重大,由于两个种群分化时间短,且生存环境相似,不太可能存在显著的局部适应或遗传不兼容。因此,将两个种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整合遗传资源,可降低遗传负荷,增加遗传变异,提高中南大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的生存机会。同时,研究还强调了过去种群的衰退模式对遗传负荷积累和种群生存能力的重要影响,为遗传拯救等保护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 DNA 质量影响结果准确性,模拟未考虑生物复杂性等。不过,该研究为中南大羚的保护提供了关键的遗传学依据,有望推动其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