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类起源博物馆的助理馆长,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艾玛·芬斯通,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关于早期人类迁移的新研究的主要作者,今天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的半干旱和沙漠地带可能是中更新世古人类向欧亚大陆扩散的关键区域。中亚处于连接这一时期古人类分布的几个重要区域的十字路口,然而来自该地区的许多证据缺乏年代和气候条件的背景,使得理解这些动态变得困难。这项新研究汇编并分析了中亚地区的古气候和考古数据——这是同类数据中最大的数据集,包括该地区的132个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显示中更新世时期有利的条件和多样的工具定期对齐,使我们的古代亲戚得以在该地区居住和分散。在中亚,将考古学与古气候模型连接起来的跨学科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起源似乎越来越有必要。在未来,这项研究产生的数据集将使研究人员能够提出关于古人类素扩散的背景和我们的祖先克服的独特环境挑战的问题。环境和文化之间的交集仍然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因此这些问题仍然具有持续的相关性。
在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和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附属研究所人类起源助理馆长Emma Finestone博士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中,中亚内陆被确定为一些最早的古人类在亚洲迁徙的关键路线。
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的草原、半干旱和沙漠地带曾经是古人类向欧亚大陆扩散的有利环境。
一个由来自四大洲机构的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开始扩大对中亚低地早期古人类活动的有限认识。该团队包括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Paul Breeze博士和Nick Drake教授,来自纽卡斯尔诺森比亚大学的Sebastian Breitenbach教授,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的Farhod Maksudov教授,以及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的Michael Petraglia教授。
“中亚连接着几个地区,它们在古人类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费尼斯特博士说。“然而,我们对早期占领中亚所知甚少。大多数考古材料没有年代,详细的古气候记录也很少,这使得理解该地区早期古人类的传播和占领动态变得困难。”
该团队汇编并分析了中亚更新世(约258万年前至11700年前)的古气候和考古数据。这包括建立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数据集,并分析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一个洞穴(石笋)中形成的矿床。工具制造和工具改造是人类适应新环境和克服环境挑战的关键。古人类在分散的时候也会随身携带工具。研究人员研究了大约40万年前海洋同位素第11阶段(MIS 12和MIS 10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结束时石笋生长时石器的位置和反映在石笋上的环境条件。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Uzbekistan Academy of the Sciences)的马克苏多夫说,人们对该地区最早的工具制造者所知相对较少,因为中亚地区出现的大部分旧石器时代下(旧石器时代最早的石器)缺乏可靠的年代和环境重建背景。
“尽管中亚地区对早期传播具有潜在的重要性,但我们对这片广阔而多样的土地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了解仍然有限。”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Petraglia教授说:“我们收集了来自中亚各地的旧石器时代发现的数据,创建了一个包含132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数据集——这是同类数据集中最大的。”“这使我们能够在中更新世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水文变化的新的高分辨率洞穴沉积物多代理记录的背景下考虑这些地点的分布。”
“洞穴沉积物是它们生长时期环境条件的不可思议的档案。利用石笋的地球化学数据,我们深入了解了季节性到千年尺度的水分有效性变化和控制雨雪的气候动力学。我们的研究表明,地方和区域条件并没有遵循简单的长期趋势,而是变化很大。布莱滕巴赫教授说,他领导了以石笋为基础的分析。
“我们认为,当温暖的间冰期与里海持续高水位的时期相吻合时,中亚是旧石器时代工具制造商的有利栖息地,这导致了更大的水分可用性,以及其他干旱地区更温和的条件,”芬斯通博士说。“石器工具组合的图案也支持这一点。”
在周期性的温暖和潮湿时期,干旱的中亚当地环境可能是一个有利的栖息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工具制造者经常去那里生产双面石器(双面石器)。
“为了了解人类起源,连接考古学和古气候模型的跨学科工作变得越来越必要”,Finestone博士说。“在未来,这项研究中生成的数据库将继续让我们提出关于古人类素扩散背景的问题。”
“中更新世中亚干旱地区的旧石器时代占领”的研究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73984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