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中国孕妇产前抑郁(AD)高发问题,由重庆地区6家医院团队通过横断面调查(样本量1392人),采用EPDS、APGAR、GSES等量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家庭功能(FF)通过自我效能感(SE)完全中介影响AD的机制,发现31.9%孕妇存在抑郁症状,提出应通过提升孕产期健康素养(MHL)、改善FF和增强SE进行综合干预,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妊娠期抑郁作为全球女性疾病相关残疾的首要原因,正日益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在中国,随着"三孩政策"实施和生育年龄推迟,孕妇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产前抑郁(AD)不仅增加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还与子代行为情绪问题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中国孕妇AD患病率高达5.19%-44.7%,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仍存在空白。特别是孕产期健康素养(MHL)、家庭功能(FF)和自我效能感(SE)三者如何协同影响AD,尚未建立明确的理论模型。
为解答这一科学问题,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联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开展多中心研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健康素养概念引入围产期心理健康领域,构建"环境-认知-情绪"的理论框架,旨在揭示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这项发表在《BMC Psychiatry》的研究,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在重庆主城区和区县6家医院纳入1392名孕妇。数据采集使用标准化工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筛查AD症状,APGAR家庭功能指数评估FF,孕产期健康素养量表(MHL)测量健康知识掌握度,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价SE水平。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变量间的直接/间接效应,通过CFI、RMSEA等7项指标验证模型拟合度。
研究结果呈现多维度发现:
人口学特征显示:31.9%孕妇存在AD症状(EPDS≥10分),显著高于既往报道。抑郁组在MHL(40.29±17.15)、FF(6.06±2.77)和SE(23.98±5.13)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组(p<0.001)。
相关性分析揭示:AD与MHL(r=-0.127)、FF(r=-0.284)、SE(r=-0.245)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MHL与SE呈正相关(r=0.056)。
结构方程模型显示:FF对AD的直接效应最强(β=-0.276),其次是MHL(β=-0.248)和SE(β=-0.222)。SE完全中介FF与AD的关系(间接效应-0.058),同时部分中介MHL与AD的关系(间接效应-0.032)。但MHL对FF的直接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1)。
模型拟合指标优异:CFI=0.978、RMSEA=0.057,证实理论框架的合理性。
讨论部分指出三个关键发现:首先,FF通过增强SE缓解AD的机制,印证了社会支持理论——良好的家庭互动能提升孕妇应对压力的信心。其次,MHL通过认知重构途径影响情绪的新发现,扩展了健康素养的心理健康价值认知。第三,COVID-19疫情后AD患病率上升,提示需关注公共卫生事件对孕产妇心理的长期影响。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突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提出"家庭-认知-行为"的综合干预路径。建议:(1)开发基于APGAR量表的家庭功能筛查工具,早期识别高风险孕妇;(2)将MHL培训纳入产前教育,重点加强健康信息处理技能(HRS);(3)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提升SE,打破"无助感-抑郁"的恶性循环。未来研究可延长随访期,探索这些因素对产后抑郁的预测作用。
研究存在样本代表性和横断面设计的局限性,但作为首个同时考察MHL、FF、SE对AD影响的大样本研究,其理论模型为后续干预试验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下,该研究为构建本土化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物通 版权所有